2021-2022年河北沧州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 # 升学规划与辅导
  • # 高一规划与辅导
2167人阅读 2024年06月06日

2021-2022年河北沧州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良知”的发现是一个具有文明史意义的事件,它是中国文明突破了某种历史和精神困局的结果。“良知”的发现,是在“个体有限性”的现代精神基础上,重建中国传统价值原理的努力。

“良知”是可以生天生地的。这个能够生天生地的良知,当然不能简单用情感来描述了,它其实是对人的精神存在的一种表达。所谓“良知”可以生天生地,是从一种存在感应的意义上来讲的,当个体与世界处于一种存在的感应关系之际,个体与世界之间便相依相赖。只有建立起“良知”作为存在感应的意义,良知在情感意义上的价值感应才是可能的。作为存在的感应,是“无”和“有”之间的感应关系,不是在我们的世界当中、在我们情感之间的价值感应,而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存在的感应关系,个体与世界通过存在的感应而具有了同体性,这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本体论基础。

由此可见,阳明的主体性哲学不是西方式的主体建构方式,不是从“我就是我”的自我同一性出发建构“我思故我在”的“我”。“良知”的主体其实是容纳了整个世界的,是通过存在的感应不断创生着的主体,它不是个人主义主体的起点,不是西方近代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它是中国文明的价值原理在一个现代个体身上的展现,它充满了情义,充满了对世界感应的情感,是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意义上的主体。

我们有无可能设想一种以“良知”为基础的社会?阳明晚年在《拔本塞源论》里提出了他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是在《礼运·大同篇》、朱子《大学章句》序的基础之上引申发挥而来,在“良知”的基础之上,更深刻也更全面地表达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首先是在“德”与“才”之间加以区别,“良知”的发现就是把德性看成是与人的有限性相伴随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分阶层,是人人平等具有的能力。德性的平等,不是抽象的平等主义,而是个体相对之际彼此尊重意义上的“对等”——即使你的良知没有展现出来,我也深信你有良知。当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能力大小的差别,但差别反而是合作互助的前提,社会的构成是“同心一德,集谋并力”的结果。这是阳明学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而且是导引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价值方向。德性得到尊重,才是个体真正得到尊重,能够尊重德性的社会才是好社会,一个好社会应该是能够激发人的“向上一机”的,这是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理想。

因而,我们说“良知”的发现不仅是王阳明个人思想的意义,而且是具有文明史的意义;它所揭示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华文明面向世界的新的自我创造。

(摘编自张志强《“良知”的发现是具有文明史意义的事件》)

......

完整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下载!

查看剩余内容
文件名 操作
  • 2021-2022年河北沧州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doc
    54.500 KB 1668人下载
    下载
收藏
0
loading
Hi,我是教育宝平台顾问~ 添加我的微信,在查找或下载资料时,我会随时为您解决问题
+加微信
教育宝 > 高一规划与辅导 > 2021-2022年河北沧州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