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诵读经典

  • # 国学
  • # 兴趣特长
4797人阅读 2022年01月08日



没有孩子一开始是喜欢上学的,但为什么都还在上?原因:一是不得不上,二是大家都在上,孩子也就不排斥了,这是环境和氛围的力量。

1.九年义务教育必备。

虽说诵读经典不是的,但是不读已是万万不能。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中国学经典的比重也逐步再上调,甚至是英语的阅读和写作部分也在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孩子的入学考试、升学考试、学校各种其中、期末考试中经典的部分更是不可或缺的。

2.成长必备

国学教育更是品德的教育,是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中华文化的,在《千字文》、《三字经》、《古诗词》中都深有体现。国学启蒙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在幼儿时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对孩子以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自己的人生素养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3.国家弘扬

国学教育是国之根本,在我国古代的学习中本就是必备的,在近几年的国家政策中国学经典教育又被多次强调,各大电视台也竞相组织国学类的电视节目,高考中也频现经典内容,可见国学教育的地位也在与日俱增。

在幼儿的国学启蒙教育中,家长、老师们面临*多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快乐的学习经典内容,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些引导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用。

让孩子从小学点国学经典,许多家长对此不仅认同,而且已经付诸实践。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除了少部分有精力、有毅力、有魄力的家长之外,大部分家长发现孩子学国学经典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虎头蛇尾、始乱终弃。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没有把握国学学习的特殊性,没有掌握正确的分寸和方法。由于经典文本的特殊性,由于孩子身心所处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孩子学国学不同于学其他内容。那么,如何有效地让孩子学点国学呢?


一、过程比内容重要

许多家长刚开始让孩子学经典,*为关心的是学什么。他们会到处咨询:应该从《三字经》开始学,还是从《论语》开始学;学了蒙学之后,应该学“四书”还是“五经”;等等。实际上,学什么不是第*位的,是否能一直学才是第*位的。换言之,学习的持续性比学习内容的选择更重要。先从《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开始当然是可以的,从《论语》《老子》等哲理经典开始也无可非议,甚至从《周易》《诗经》等文化原典开始也行。关键是,一定要让孩子持续学,让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始终有国学经典。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家庭中建立一个学习国学的习惯。


二、少量而不是贪多

要培养孩子学国学的习惯,一定要注意学习安排的适切度。换句话说,要适合孩子,要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在这一点上,诀窍是每次少量即可,切忌贪多。那么,少量如何来衡量呢?从时间上看,每天大体限制在30分钟以内,20分钟、15分钟皆可,即使5分钟、2分钟也是可以的。从文字量看,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孩子自然不一样,大原则是3句话以上皆可,以孩子完为限。总之,经典学习关键在于时时有,而不在于一次能够吸收多大的量。否则的话,孩子很容易就排斥学国学而适得其反。


三、习惯比兴趣重要

一涉及孩子的学习,许多年轻家长的第*反应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愿去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关于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这些家长的认识往往过于表面。他们看到了乐趣对学习的引入,但是没有看到学习的持续发生并不是兴趣所能维持的,更重要的是适切度、成就感。从日常来说,几乎没有孩子(哪怕是好学生)喜欢学习,但是他们每天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认清这一点,对于学国学很重要,因为客观来说国学与经典本身难以长期激发孩子的兴趣。因而,比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习惯。让孩子树立每天(周)学点国学的习惯,就像要上学,要做做运动,要弹弹琴那样,让国学进入孩子的生活与人生。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非常适合学国学。


四、坚持而不是突击

要确立孩子学国学的习惯,除了贯彻每次少量的原则外,还要做到长期坚持。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量的学习经过长期的坚持,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一个行为之所以能够成为习惯,就是因为持久的坚持。坚持对于孩子学国学来说,尤其重要。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三个要素:一是制定适切的学习计划,二是负责的监督机制,三是一定的考核办法。其中,监督机制尤其必要,如果没有监督,不光孩子,就是家长也会坚持不住。因而,监督角色*好是在家长、孩子之外的人。


五、浸润而不是灌输

学经典,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这是每个让孩子学经典的家长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以语文、数学等的学习程度来比照国学学习。这显然是削足适履的行为。学经典与学语文不一样:语文的内容根据孩子年龄来建构的,因而孩子有能力学懂、学透;经典则是一个个高度凝练的文化整体,并非简单而轻巧的知识。因此,学经典不必一时学懂、学透(也做不到),而应立足于熏染和浸润。这是一种隐性的学习方式。所以,孩子学经典学到什么样的程度都是可以的,如熏听、随读、熟读、理解等,孩子有多少能力、多大的积极性,家长就让其学到相应的程度。只要经过长期的点点滴滴的浸润,学习效果自然会展现出来。


六、积淀而不是

对于学国学的程度,除了要把握浸润的方法之外,还要把握积淀的目标。我们说,孩子学经典要点滴浸润,长期熏染。但是,浸润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结果。所谓“润”,就像水之于万物那样,必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提升孩子的文化积淀。因而,在浸润和熏染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是否去学了,是否产生了必要的接触,是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要关注这些影响是否持续发酵。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有细心、耐心和恒心:细心是观察孩子的点滴积累,耐心是地等待孩子积少成多,恒心是坚信孩子积淀必然实现。


七、悟读而不是硬讲

孩子学经典时,有什么简易的方法可行?当然有,就是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浸润,是积淀,所以当孩子面对那些古奥难懂的文言文时,读就是*简易的方法。通过口诵吟咏,孩子首先从语感上亲近了经典文本,也拉近了经典与生活的距离;其次,累积了大量的语料,为了适当的理解和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说多读与理解的关系。因而,学经典应当先读再悟,或边读边悟,而不是以讲解为重点。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只是读读,没有好好讲讲,就似乎没学一样。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没有好好读,没有积淀和感悟,光有硬讲,是不会在孩子脑中留根的。


八、共学而不是独学

孩子学国学的特点是浸润性、点滴式、长期性、积淀性。这样的学习对于自觉性不高、理性薄弱的孩子来说,显然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自学是不现实的,而更适合在亲子、家庭的共学氛围中进行。本来,国学经典作为学习内容其实更适合家长学习。同时,这种学习每次是少量的,程度是自选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家长与孩子很容易一起操作。因而,亲子共学,塑造学国学的氛围,养成学国学的习惯,这将是保障孩子完成学国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否则,家长只是把孩子晾在一旁,不断要求其自学,而自己则娱乐休闲,在此情况下,孩子学习的长期性是难以保证的。

曾经有人说:“育儿的智慧就是空气,空气无处不在。”空气质量的好坏影响我们人的身体健康,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质量,同样,父母有没有智慧(教育空气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将来孩子的生活质量。但不是每个父母都那么有远见、有智慧,二八法则也决定了这个事实:真理、财富、智慧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孩子学国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教育过程,要秉持正确的理念,采用得当的方法。


*文章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剩余内容
收藏
0
loading
Hi,我是教育宝平台顾问~ 添加我的微信,在查找或下载资料时,我会随时为您解决问题
+加微信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教育宝 > 国学经典 > 如何引导孩子诵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