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开学季,对于孩子与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充满新鲜...
每年的9月开学季,对于孩子与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充满新鲜感和挑战的时刻。才刚开学不到一周,网上发布各种在校门口上演着撕心裂肺的「年度灾难大片」,孩子的崩溃委屈与家长的不舍无奈形成了每天都能看到的美丽画面。这段过渡时期对孩子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意味着新的生活作息、学习环境和社交圈子,还伴随着各种情绪上的波动。 作为家长,了解孩子出现的压力反应与情绪变化的原因,并给予家庭上的支持是孩子适应新环境的重要因子。本文将跟家长一起探讨孩子在开学初期常见的情绪问题——分离焦虑,并提供实用的应对策略,帮助家长更好地支持孩子过渡。
"小豪是一位刚满3岁的男孩,小豪的爸爸妈妈决定今年9月送小豪进入幼儿园。入园当天,爸妈陪着小豪一块去幼儿园,小豪抬头看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们,不由得紧张害怕了起来,抱着妈妈的大腿不放。无论爸爸妈妈如何安抚、苦口婆心的劝说、幼儿园老师也亲切温柔的欢迎小豪来到幼儿园,小豪就是想回家和妈妈在一起。眼看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幼儿园老师经过父母的同意,直接把小豪接过来,嘱咐爸爸妈妈不要逗留直接离开,等到放学再来接。小豪撕心裂肺的哭着想要冲出幼儿园,但被老师挡住了,只能听到在远处的爸爸妈妈不舍说:「宝贝加油!我们相信你很棒!放学来接你…」。小豪想着:「我不要自己在这里…呜…」,瞬间感觉天就要塌了…"分离焦虑在6个月至3岁之间的孩子中很常见,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通常会逐渐适应与照顾者的分离。 为什么会发生分离焦虑? 对孩子而言,家里是最熟悉又*舒服的地方,所以当孩子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独自面对陌生的场所与人物时,是个非常不容易的挑战。孩子在与熟悉的照顾者分离时,可能会感到不安和恐惧,常见的表现像是哭闹、紧张、不安、拒睡、拒人、不愿上学等。有的幼儿会因为前面几天有新鲜感、好玩的事情,而没有出现适应上的问题,但隔几天后就出现分离焦虑,这很正常。 有些家长会认为年龄差不多了就该去上幼儿园;有些工作繁忙,希望早早将孩子送入园内获得喘息时间;也有些认为进入幼儿园可以促进学习与社交能力,所以急着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甚至提早入学。但其实,孩子适合入园的时间,应该综合考虑年龄、发育程度、个性气质、家庭环境等条件。如果考虑不周强硬入园,很有可能因为强烈的分离焦虑使安全感难以建立,严重的对孩子身心健康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简单来说,假如入园时分离焦虑很严重,而且经过了2-3周没有明显的缓解,代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判断孩子会不会有分离焦虑1. 年龄 一般来说,分离焦虑持续的时间长短与孩子年龄的成长成反比,愈小的孩子需要愈长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例如2-3岁的孩子可能需要约1个月;3-4岁的孩子可能需要约3周的时间;4-5岁的孩子则可能需约2周时间,就能完全适应新环境。2. 发育情况 年龄也不是决定适不适合入学的条件,建议孩子至少要有基本的自理能力、稳定的情绪、一定程度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能跟照顾者以外的人相处一段时间也能感到安全,才适合送去上学,否则上学后的分离焦虑和适应期会拖得很长。3. 生活节律变化 入园后,需要遵守统一的作息安排,如果原生家庭的生活作息与幼儿园差异较大,孩子原有的生活节律就会被打乱。生活节律的变化也会引发焦虑情绪。4. 个性气质 儿童的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但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有些孩子喜欢探索环境、接触新事物,导致面对新环境能快速地适应;也有些孩子沉着谨慎,喜欢先观察一段时间、确定安全再行动;也有些孩子比较敏感,情绪容易起伏波动,容易被挫折的经验影响情绪,需要较多的关注和支持,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徐伟清等,2013)。5. 家庭环境 *常见的情况出现在孩子和家长原本就是不安全的依附关系,家长自身对分离感到焦虑,“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心理健康,也会进一步影响孩子增加分离焦虑的强度。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也是影响入园适应的关键。民主型教养的父母关心并尊重自己的孩子,容易形成安全的依附关系,相对较适应集体生活;专制型教养的父母管教过于严格,倾向控制行为,孩子容易形成胆怯、缺乏主见等消极情绪反应,不利于适应集体;溺爱型教养的父母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离开父母适应集体规则时容易受挫,因而出现分离焦虑;放任型教养的父母较少主动关心孩子,任由孩子自由成长,孩子误认为父母对他们漠不关心,导致缺少温暖和爱,经常处于焦虑和恐惧的情景中,有可能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家长如何应对分离焦虑一. 日常关系建立1. 建立安全依附关系:父母要调整和孩子情感互动的方式,温暖、坚定而平静的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2. 情绪绘本共读:教导孩子如何正向面对情绪,处理情绪。3. 亲子游戏与分享经验:陪孩子玩他想玩的游戏、说故事、带他出去玩、了解他的想法等,建立亲子共同的语言;并与孩子经验分享,谈论自己害怕的事物、经验,自己如何克服,让孩子知道害怕并不可耻。4. 遵守约定:和孩子的约定要遵守,让孩子可以预期父母的行踪和反应,以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5. 练习分离:在家可以玩捉迷藏的游戏,透过游戏让孩子体验,父母暂时消失但还是会出现的感觉;如果能够接受,尝试分离时间逐渐增长,强化分离时的安全感。6. 关注孩子的情绪:留意家里是否有些变动造成孩子的不安,例如有刚出生的弟妹、爸妈常吵架、改变照顾者等等。这些都会引起孩子担心失去爱的感觉,与父母分离时就更不安了。如果有这些情形,要让孩子感觉到被关怀及支持,才有可能减轻分离焦虑。二. 入园前提前准备1. 熟悉新环境:父母可以在入学前带孩子参观学校熟悉环境,与老师见面,了解教室和游戏区,减少陌生感。或是先参加一些小活动,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2. 善用绘本引导,做好上学准备:让孩子了解幼儿园,可以增加适应的速度,建议可以善用绘本,在轻松的气氛下,熟悉幼儿园都在做什么。但别介绍过度,反而让孩子萌生焦虑紧张的种子。并引导孩子了解,上学不是只有他紧张,其他小朋友也都会紧张。3. 事前演练:家长可以在入学前,在家中带孩子玩校园体验游戏,像是摆几张桌椅或围圈,和孩子扮演老师与学生,熟悉上下课的情境。从中也能引导孩子校园中的礼仪与规矩、遇到问题可以跟谁说?找谁协助?孩子习惯后焦虑感也会下降。另外,也能带孩子一起看一日流程,让孩子能提前预期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与时间顺序,有助于减少焦虑并增加上学动机。三. 入园时缓解焦虑1. 完成道别再交给老师:仪式感很重要,好好跟孩子道别,例如给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温和而明确的告诉他什么时候会去接他,希望今天可以跟小伙伴们玩得开心,也相信他能做到。然后再把孩子交给老师。不要给老师后还依依不舍,会让孩子更舍不得分离。道别的方式可以用亲子间固定的仪式,会让孩子更加安心。2. 给予安抚小物增加安全感:可以在孩子手上盖勇气印章,或让孩子挑选想要带的玩具,如布偶、玩具或照片,或者是在孩子的书包放上鼓励小纸条,这会让孩子比较有信心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度过一天,告诉他若想念你时可以抱抱安抚物、看看照片、告诉老师、跟小朋友玩、或看书等等。3. 准时接送:记得刚上学的前几天一定要准时或尽早来接,孩子对于分离才会越有信心,如果孩子总是看着别人先被接走,那份焦虑感是会不断放大的。如遇临时情况无法准时接他时,一定要事先告知何时会去接他。4. 给予熟悉环境的小任务:引导孩子发掘新环境中有趣好玩的地方,比如:教室里有没有黄色的物品,让孩子在上学时有事可做,转移他的注意力。四. 入园后积极沟通1. 平常心沟通:每天放学后,与孩子交流他们在学校的经历,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也请不要过度询问学校的状况,反而会引起孩子的紧张、扩大他的焦虑,平常心但坚定温和的态度,可以帮助孩子慢慢调节生活的步调。2. 同理孩子的感受:同理孩子的担心,并给予正向的语言,告诉他:「我知道你会想妈妈,你想妈妈的时候,妈妈也有想你啊!但是你知道的,我们约好4点半来接你,就一定会做到!谢谢你今天很努力很勇敢噢!」。3. 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性格:需要较多老师关心的孩子,家长跟老师多沟通,提供孩子的兴趣喜好和性格,让老师能因材施教且帮助环境适应。五. 父母自身1. 不只是孩子有分离焦虑,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也会有。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同时照顾好自己的分离焦虑,才能让孩子的这一步踏得稳、走得远。2. 可以先想想分离时的情况,自己要先冷静下来,并且做好孩子会有各种不同反应的心理准备。应对分离焦虑的无效策略1. 偷偷溜走想着孩子看不到就好了。可是孩子反而会因无法确认父母什么时候会在、什么时候会离开,而让不安感更加严重。2. 大人呈现不安父母的焦虑不安情绪也会影响给孩子,使孩子更加感觉不安全。3. 用情感进行勒索例如对孩子说:「你再哭我就不来接你回家了。」或「我不要爱你了,我要爱妹妹,她勇敢不哭比较乖。」4. 只考虑解决问题,忽视孩子的情感例如跟孩子说:「我不管你了,我要去上班了。」或将孩子直接交给老师,说「让他哭吧」,然后径自离开。5. 威胁处罚例如跟孩子说:「明天去幼稚园如果你又哭,回家就要罚站。」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更害怕,使分离焦虑更加严重。因为他们本来就安全感不足了,这些话语更让他们相信爸妈的确是不爱自己了。还有一种用讲道理说服,例如:「你长大了,就要勇敢乖乖进教室!不能哭啰!」。虽然孩子希望自己勇敢及长大,但如果父母没有花时间与孩子共同解决的内心需求或面临的困难,孩子仍不觉得父母是了解他、爱他的,这样的话语其实是没有帮助的。 赞美与鼓励孩子的独立当孩子逐渐适应入园的新生活后,一定要记得赞美孩子的努力,就算是像独自吃吃点心、喝水、睡觉这种很小的事情,也应该给予又具体又夸张的大大鼓励,每一次的鼓励都是让孩子迈向独立的重要能量。家长也千万不要着急,一次要求不要太多,一步一脚印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吧! 如果分离焦虑持续了一个月以上,且5-6岁仍然出现,明显影响校园生活的参与。并且以上方法都尝试过仍未见明显成效,就要怀疑是否有「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请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减轻症状,防止疾病加重。文献参考:徐伟清, 严萍, 段娅莉. 儿童入园适应情况与气质类型相关性研究[J]. 上海预防医学, 2013, 25(12): 702-704.END
联系康复专家预约1对1咨询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