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艾思云课堂

博导的考博建议:不痛苦、不博士,想轻松就不要读博士!

作者:艾思科蓝 来源:艾思科蓝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2日

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的来源 | 科学网   作者...

 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的来源 | 科学网   作者 |  彭思龙我带了十几年的博士生,也毕业了三十多位博士,但一直有一个迷惑未解,就是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愿意吃苦,都觉得老师没有带他们走上轻松之路。他们巴不得老师给个题目,再给几个想法,很快地写几篇高等级的论文,顺利地毕业。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就这么毕业的,毕业*看起来很亮丽,但是当他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个拿着博士学位却没有进入过科研殿堂的人。就我个人的经历,从历史上也得到无数次证明,一个完美的博士求学过程必须是夹杂着痛苦的过程,不能是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在中国,这个痛苦的过程变得尤其必须。如下几个理由可以参考。01痛苦意味着精力上的自我挑战现在社会是个快速的社会,信息极大丰富,人人都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而变得躁动不安,很少有人能够静心下来做科研。不像物质贫乏时代,人无所事事,做科研反而是一种乐趣。人每天都可能会被各种信息所吸引,很少能够专注地思考一个问题,精力被分散了,这种分散的状态对于科研是非常不利的。真正有挑战的课题是对人类思维和精力的一种挑战,我们作为普通的科研人,天赋并不超常,如果精力投入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要指望能够做出好的科研成果。而当精力投入一件事达到极限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快要吃不消了,持续时间久了就会很难受,这就表现为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尽管当时感觉不舒服,但是这个过程似乎不能回避。讲一个我个人的经历,博士期间,有一次导师在下午提了一个问题,快要吃晚饭的时候对我说,要我在第二天早上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还不熟悉的知识,于是赶快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英文专著,看了一个通宵,在早上7点多钟的时候,我就明白了那个问题要怎么解答。当时我很抱怨,但是后来也明白了,这就是自我挑战的过程,那本书至今只通读过那一夜。02痛苦意味着知识深度应用的挑战做科研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的人,至少在某一个小点上如此。但是超越就需要给出超越的理由,其中一个就是必须在知识的深度上有所超越。我们学习的时候,大多数满足于考试和记忆,但是对于知识的深度应用是很不充分的。当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这都是在不断深化曾经学过的知识,并不断提炼和加工,最终得到有意义的组合,可能才能解决一个有挑战的问题。我们在研究生以前的学习往往是不够深入的,经过课题检验之后的知识才是真正自己的知识。可是对于曾经学习的知识深度思考应用的过程并不是轻松的,这需要我们改变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层次,改变知识的排列顺序。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做法往往让我们不习惯、不舒服,时间久了就是痛苦,但是如果不经过重排和整理就进行深度加工的知识,其实是没有价值的。03痛苦意味着知识领悟上的提高我们学习过很多知识,表面看知道了很多,但是在科研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我们理解得不到位或者不对,我们也曾经有自己的理解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科研中发现,那些理解很浅。在挑战性课题面前,我们只能不断地改变对既有知识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钻研和认识,才可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领悟。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知识只是存放在我们的大脑中,等真正理解之后,才感觉到原来如此。这种原来如此的领悟比课题的成功还要重要,因为这种领悟才能让我们的知识活起来,为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服务,这种收获将是终生有意义的。但是这种强迫自己离开已有的理解位置,换一个位置思考和理解,有时候甚至是怀疑,在心理感觉上也是不适应的,不适应时间长了就是一种痛苦,而这种痛苦似乎也是必须的。04痛苦意味着黑夜中摸索之后光明的到来做科研没有一条康庄大道,也没有完全可复制的成功之路,每一个科研成功者都是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曾经遇到过无数的黑暗,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穷尽各种智慧,最终得到光明的到来。这种黑暗中摸索的状态是人所不适应的,因为人只适应在光明中行走。没有方向感,没有道路,每一步都有不确定性,这种面对种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无疑是难受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在光明中走向科研的胜利。正如自然界的自然规律,黑暗已经在眼前,光明必然不会久远,只要坚持,只有不断地走下去,必然会迎来光明。这种痛苦是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感造成的,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不经历风雨,就没有彩虹;不经历黑暗,就不能期待到来的是光明。05痛苦意味着自我承认的开始在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认可,这种认可长时间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支柱,但是在科研的道路上,尤其是有挑战性的课题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导师、学生、男孩、女孩、老人和年轻人,统统一切的差别都消失了,只有一个一个的灵魂在战斗。科研的过程是个平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必须独立自主,都必须自我挑战,最终自我承认。没有自我承认,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科研的思路突破。但是从被认可到自我认可并不是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艰难的去除拐杖的过程,少了心理的支撑,人是很难受、很失落的,甚至是恐惧的。这就是痛苦的另一个原因,但是这种痛苦也是必须的。06总结总的来说,读博士是中国学生进入科研的必由之路(少数天才除外),经过读博士,不断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化知识运用的能力,学会全力以赴,学会在黑暗中摸索,最终学会独立,尤其是精神的独立。这些收获都不能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必然伴随着痛苦、彷徨甚至恐惧,只有战胜了这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乃至挑战身体的极限,才能够到达彼岸。如果想轻松愉快,那就不要读博士,读博士就要做好承受痛苦的准备,有了这些心理准备,也许就能少一点抱怨,加快一点速度,更快一点成长,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后记这么多人关注本文,出乎意料,我本以为这是个常识。有些读者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我想*大的误解可能来自于“痛苦”两个字,这正是人和人之间容易误解的一面。如果说创造只有乐趣,那是夸张了创造的美好一面。可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的每一次转型和创造,有喜悦,也有很多痛苦。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写过一些短文,描写了创造的过程中的种种痛苦,可以作为注解。一般的科学家很少去谈创造过程,所以看不到所谓的痛苦,但是人经历痛苦是每一次脱胎换骨之际的必然过程。这是人之常情,好比动物的蜕皮,没有快乐,只有痛苦;更没有人把生育的过程描述成非常快乐的过程,快乐也许是痛苦之后的短暂收获。热门学术会议能源环境、水利土建、人文社科机电工程、生物医学、计算机等多领域持续征稿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最新会议信息、投稿优惠👇👇👇往期推荐01211大学校长,63岁辞职“上岸”普林斯顿!!02*快1个月录用!中科院2-3区期刊合集,毕业党福音!03学生论文致谢导师,导师:致谢可以烧掉...监制:奔月吧编辑:摇光星校对:参宿四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科学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点个在看你*好看
加微信咨询
陈老师 @艾思云课堂
微信号:136******74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精准匹配名校导师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浙江大学,最新Cell! 教育部批准!2所新大学,要来了! 新晋诺奖得主致谢自己的研究生:“活都是他们干的”,引共鸣! 2024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术会议暨普适计算高端论坛圆满召开 迎来新突破!西工大教授发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填补领域空白!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