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妈妈永远比爸爸焦虑?《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白皮书》调查显示:80.95% 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是母亲。父亲陪伴的家庭占51.87%。数据表明,在陪伴孩子这件事上,妈妈是妥妥的陪伴担当,爸爸作为陪伴者的比例暂列第二。因此,在咨询人群中,“妈妈”的比例占72%,“爸爸”的比例仅占14%。而在前两年,妈妈前来咨询的占比更高,达到76%。咨询内容主要指向亲子关系、学习困难、情绪问题。(以上数据来源: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一项最新出炉的数据,2023年该区88062525“和谐心成长热线”接听了417个心理咨询热线,涉及学段以小学高段以及初中段为主,占比超过67%。)01爸爸的咨询效率更高拥有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孙老师表示:虽然妈妈咨询的人群比例远远高于爸爸,但从咨询效果上看,爸爸的咨询更有效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妈妈们来咨询总是先“诉苦”,向咨询师表达自己焦虑的情绪。爸爸做咨询则会直奔主题,寻求解决方法,并付诸行动,能迅速看到效果。孙老师说,很多妈妈因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静不下来,多动等问题来咨询,即使已经和家长说明情况,给了指导意见,妈妈们还总是反复求证,紧张不已。妈妈在咨询中常常带着情绪,“更多时候是追求情绪价值,倾诉之后不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她说。“这究竟是孩子的问题强化了妈妈的紧张,还是妈妈的担忧导致了孩子的恐慌,抑或是两者在相互作用?”相反,爸爸的咨询不多,但爸爸往往在找到问题的答案后,付诸行动。一位爸爸向孙求助,孩子智商很高但是患有多动症,导致学习达不到平均水平甚至垫底,孩子妈妈因此情绪崩溃,家里常常鸡犬不宁。意识到问题日渐严重之后,孩子爸爸不得不向孙老师求助,坦言孩子一直是妈妈管,自己则能不管就不管。孙老师建议他主动“接管”,并给出了具体的做法,比如带孩子做运动,参与各种感统训练。跟踪几年下来,孩子到初中之后发挥出正常水平。“爸爸选择与妈妈共同面对,妈妈的情绪也跟着平稳下来,才能很快地共同寻求解决方法。”从诸多案例中发现,但凡是爸爸参与多的家庭,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也更擅长于人际交往。在亲子关系当中,爸爸的肯定对孩子来说更有分量,更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02”抓大放小“,需要爸爸参与心理咨询师们对妈妈的群体性焦虑感触很深。在许多妈妈看来,爸爸参与孩子的教育太少,是不合格的,而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可谓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孩子在小时候“这一招”很管用,但上了学怎么就越来越难“管”了呢?心理咨询老师张发现“多数孩子在妈妈全方位的精细管理下,自由度很低,选择权很少。”与此同步的现象是,爸爸在家庭教育缺位越来越严重。张老师认为,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孩子6岁前需要精细照顾,但6岁以后需要“抓大放小”,获得更自由的成长,爸爸的作用不可小觑。在爸爸参与孩子教育中,妈妈不要“嫌弃”爸爸,而要维护爸爸的权威,鼓励孩子遇到问题去找爸爸解决。孩子解决问题有了方向,爸爸教育孩子也会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参与的程度就会逐步加深,家庭的关系也会和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稳定的夫妻关系、父母关系,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03妈妈快乐,孩子才能快乐经研究发现,母亲焦虑与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等存在很大关系。一方面,母亲焦虑水平越高会导致对子女采取回避、拒绝和过度控制的消极教养行为,进而引起子女更多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母亲教育焦虑还会通过增加父亲的消极教养行为,去影响子女的情绪与行为;教育焦虑的母亲可能会借助父亲的威严、控制来迫使子女屈服,这样就会使父亲增加对子女的消极教养行为。这一发现与20世纪5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和理论家默里·鲍文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相吻合。“当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时,往往会涉及第三个成员,形成一个三角关系,以减少紧张和冲突。所以,关注孩子不能只关注孩子本身,家长应该反思自己,反思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管理焦虑对于维持健康的情绪界限和促进分化至关重要。妈妈快乐孩子才能快乐,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来源:杭州日报 为你推荐🖊:心理咨询基础培训👇👇👇👆点击图片查看详情ABCD成长体系👇👇👇👆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如需咨询和报名❤老学员请联系瀚思熟悉老师新学员请扫码添加客服老师↓↓↓-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