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是指用加热、抽气等方法使杯、筒、罐等器具内气压低于普通大气压,使其吸附于体表疼痛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拨罐可以改变皮肤温度,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故又将拔罐疗法称为瘀血疗法。拔罐疗法是我国最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 ,它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拔罐疗法可以温经散寒、舒肝理气、补益脾胃,从而缓解腹泻症状。 1.选择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室温适宜的房间作为治疗室,注意保暖。采取合适的体位,充分暴露施术穴位或部位。清洁施术穴位或部位,有汗液的应擦干,有粗长毛发的部位,应剃刮干净,防止发生感染和漏气。 2.用镊子夹着点燃的酒精棉球、小纸片或火柴,或将醮有少许酒精的纱布缠绕于粗铁丝上点燃,一手握罐,将燃烧物伸入罐内一闪即出,迅速将罐扣于应拔的穴位或部位上。操作时应注意棉球或纱布少醮酒精,且不能沾于罐口,以免烫伤皮肤,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3.将火罐吸拔住后,一般留置10~20分钟,使局部皮肤和浅层肌肉及其他软组织被吸拔入罐内,呈现潮红或皮下出现紫黑色瘀血。留罐时间过长(半个小时以上),则容易出现水泡。此法适用于深部软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也可以在应拔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针刺得气后,再拔罐,称为针罐法。还可以将罐具投入由一定药物煮的药汁内煮15分钟,再取出罐具吸拔在应拔穴位或部位上,叫药罐法。 4.在拔罐时局部可能产生牵拉、紧缩、发胀、温暖、酸楚、透凉气等感觉,均属正常。启罐后在吸拔部位上都会留下罐斑或罐印,1~2天后即可自行消失。启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擦拭拔罐部位罐斑或罐印上的小水珠,如果在拔罐部位上出现小水泡,可不做处理,任其自行吸收;对于水泡较大者,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泡中水液,涂上龙胆紫。 脾霄虚弱型 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腹部隐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食后即胀。 【取穴】 第七颈椎旁开0.5寸至第四骶椎旁开0.5寸之间、关元至神阙之间、神阙至中脘之间。 【治法】 走罐法。患者取俯卧位,先在第七颈椎旁开0.5寸至第四骶椎旁开0.5寸之间涂抹适量润滑剂。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第七颈椎旁开0.5寸处,上下推拉火罐至第四骶椎旁开0.5寸,至局部皮肤潮红。然后患者仰卧位,于腹部正中线上涂抹适量润滑剂。将火罐吸拔于关元处,推拉火罐至神阙下方,至局部皮肤潮红。然后将火罐吸拔于中脘处,推拉火罐至神阙上方,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食滞肠胃型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黏稠秽浊,恶臭,泻后腹痛减轻,伴有不消化之食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取穴】 神阙、天枢。 【治法】 留罐法。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神阙、两侧天枢的部位拔罐,一般隔1天或隔4天1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 肾阳虚衰型 症见腹泻多发生在五更时分,俗称“五更泻”。晨起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伴腰膝酸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作。 【穴位】 ①组:天枢、关元。 ②组: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 【治法】 留罐法。按以上穴位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进行吸拔,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1次,每穴吸拔10~15分钟。 湿热型 症见腹痛,大便泻下如注,泻后不爽,色黄味臭,或带脓血、黏液,肛门灼热疼痛,烦热口渴。 【穴位】 大肠俞、小肠俞、阳纲、关元、中脘。 【治法】 闪罐法。取玻璃罐或竹罐,用闪罐法,置于大肠俞上,左右齐拔,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其他穴位用留罐法,隔日1次,每穴吸拔5~10分钟。 注意 拔罐疗法虽然适应证广泛,但是对于某些特殊情况还应谨慎处理,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2.皮肤严重过敏者或皮肤患有疥癣等皮肤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不宜拔罐;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皮肤破损溃烂处、静脉曲张、体表大动脉搏动处、瘰疬、疝气处等局部不宜拔罐。 3.眼、耳、口、鼻等五官部位和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4.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患者和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不宜拔罐。 5.皮肤局部毛发太多、太过细嫩或充满褶皱处不宜拔罐。
开 《中医针灸理疗精品班》 设 《中医推拿正骨班》 课 《中医产后私密班》 程 《中医艾灸班》等课程 扫码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 微信联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