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珀学子说生活 学习 就业 文化2024年是哈珀国际教育办...
哈珀学子说生活 学习 就业 文化2024年是哈珀国际教育办学十周年,连续十届毕业生的录取*让我们收获了希望与惊喜,将哈珀的教育成果绽放在异国他乡,也成为了代表中国、展现中国的留学生代言人。孩子们用自身的勤奋刻苦,不断的进步,努力的成长,实现自我并回馈着家人和祖国。【哈珀学子说】开创目的是通过哈珀学子对高中、大学(硕博)的学习经历与感受,实习就业的经验分享,为学弟学妹和有留学规划的学生家庭,预演未来、呈现未来、对话未来。以终为始地指导当下的行为标准、思维方式和身心储备。第二十一期嘉宾:
(摄于2019年7月)郭泉伸(Frederic)哈珀国际教育2020届毕业生大家好,我是Eric老师。本期《哈珀学子说》邀请的是2020届毕业生郭泉伸。他目前就读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分子生物与基因学,大四。1. 前言大家好,我是郭泉伸Frederic, 一般被叫做Fred,因为不想用英文名且Quanshen (宽伸)不符合英语读音规则故以Shen自称。很荣幸可以有机会参与《哈珀学子说》,鉴于所学专业有些许小众所以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一天。我目前是麦克马斯特分子生物与基因学 (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大四学生, 因为有Co-op的缘故,本科被延长到了五年。考虑到我前面的学子说已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关于留学日常点滴的描写,本篇内容我将更多的着墨于我作为一个Science学生的经历与心得,包括大量我对加拿大的主观看法。作为一个本科生这些看法远谈不上可靠,但如果你是未来的Science学生,相信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少走弯路降低信息差。如果不是Science学生, 希望这篇文章也会让你有所裨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的目标永远是希望大家能有一段愉快且充实的留学生活!
(Montreal lallemand Health Solution Coop 期间 · supervisor)2. Science学生的三种属性作为一名Science学生,通常来讲你需要在你的本科旅途中关注三种属性,学业,经历,和热情。以传统RPG游戏来举例,学业相当于你的攻防血量以及面板属性,经历相当于你的技能天赋,热情相当于每次升级增加的面板属性以及*大等级。你的面板和技能往往决定了你能不能攻克某个关卡,既胜任某个position,新的position带来的又是更多的机遇。在这中间你的热情将决定你的成长速度并且提升上限。传统的逻辑认为热爱才能做好,但在我看来很多情况下能不能做好也会决定热不热爱。因此,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抱着“我要做好”的心态往往会比“试试兴趣”更能让你找到心仪的领域。换言之,做好基础的学业或许会影响你对于热情的投入。2.1 关于学业就Science而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但这并不是提倡死记硬背,而是有些理解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换句话说,“背下来“与其说是最终目标不如说是基本义务。整个知识的原始积累过程或许会相对枯燥,但是当量变引起质变时,之后的学习将会更加愉快,是真正意义上的先苦后甜。相反,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后面困难的知识会让你愈发痛苦。通常来讲,大一大二的课程对应着积累知识的过程,在这期间如果你感觉学习缺乏方向,那你大可以放心的以全部背下来为目标。有些不理解的地方如果有精力和时间细究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也不必过于焦虑。随着你懂的越多你的理解能力也会变得更快。这里推荐一个相当省力的学习方法(这里默认背东西不需要方法),那就是利用好教授和TA。一般这两者每周都会有office hour,不管你是哪里不懂还是想要了解更多这都是非常好的机会。就个人经验来讲我还没有遇到过讨厌问问题的教授,不管问题本身是好是坏。这也是个拉近与教授距离的好机会,他们绝大多数人对积极提问的学生会有更好的印象,一个良好的关系未来很多时候会派上用场,给你提供更多获取经历的机会。这里我想着重强调一下语言能力,与传统观念相反,我认为想学好Science,英语能力相当重要。这不单单决定你能否听懂课或者与教授正常交流,更决定你是否能理解以及正确的表达你的science,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种事情经常会发生。如果不想每天读文献的话可以去看点自己喜欢的英语载体,或者日常多找本地人唠嗑。只要愿意付出时间英语能力还是相当好提升的。
(Montreal lallemand Health Solution Coop 期间 · 同事们)大三大四的课程大多会注重于深挖所在领域并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应用做准备。对于很多科目这可能是一个由简单选择题到全篇简答题的过度过程,同时也是在检测你对于之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一个很有效的检测方法是看看自己能否把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简单地讲出来,就如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如果你做不到,那就是时候去主动的查询文献和询问教授了。很多的内容不但对我们而言很新,对这个世界也是一样的。教授作为终身学者会很愿意主动与你分享他们的见解,这些来自学术大牛们的看法通常会很开眼界,并且他们完全有能力通俗易懂的解释一个困难的概念。这里我想再发表一点对于补课机构的看法,因为我的专业没有人提供补课服务所以我的视角或许会比较狭窄。但是我从朋友,同学,以及试听的角度来看,补课机构只适合两类学生。1.无法正常的听懂英文授课和英文office hour,2.没时间去学校上课。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要说理由的话相当简单,那就是学校里的资源相当多。在合理利用这些优质的免费的资源之前,我觉得不必要去专门花钱上外面的课。道德的角度上因为有些机构会去整理历年的作业和考试,这在学校看来其实是学术不端行为。并且这不是我的一家之言,在大三当TA的时候我签过的一些合同和参加过一些组会都有明确的表达过类似观点。人与人的天赋和潜力相差无几,排除世界上仅有0.00001%的天才大家都是普通人,别人能做到的你一定也能做到,只是付出的多少罢了。这个观点来自我接触过的几个教授包括我毕业设计的导师。所以相信你自己,你看到的学术大佬们仅仅是更努力而已。
(Montreal lallemand Health Solution Coop 期间 · montreal有名的圣母院)2.2关于经历如果说你觉得做好学术是一项挑战,那相信我,经历的积累将会是更大的挑战。二者的共性在于开头都比较困难。对于Science学生几个比较有用的经历包括:1.课外分类:社团以及社区义工,2.学术分类:专业对口的lab义工,TA,RA,Intern. 3.其他:笼统的包含一切与无关的工作经历。如果你的目标是医学院或者其他一类的学院,那么这三者都是有用的,能争取的都可以尽量去争取。因为这些学院除了学术硬实力也看重个人软实力和人格。如果你未来只打算读研读博,我相信这是一个更加常见的选项,那么第二类将会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走研究类的学生来讲,有类似的wet lab经历和试验技巧是一个会被关注的加分项。其余两个分类多数起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如果有了粗略的规划,如何获得经历,尤其是第*份经历将会是个大难题。如果有现成资源可以利用,想必会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我能给出的不一定正确的建议是,如果将来想在加拿大继续学习发展,那找本地的经历会更好一点。但是我们今天主要还是谈作为一个可能是没有很多经历的留学生如何只凭自己扩充简历,尤其是第二类。
(Montreal lallemand Health Solution Coop期间 · 室友)加拿大的机遇相对来讲是比较多的,但是很多的position都不会明着招人。并不是有什么门道,只是单纯的懒而已。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前面提到的与教授建立良好关系肯定是一个好的机会,但更直接的方法就是给教授们发邮件询问,非常的简单直接且有效。在发每篇邮件之前尽量读一两篇教授实验室的文献,这样你既提升了英语水平也能更好的向教授表达你的热情。因为他们相当理解科研的枯燥,所以他们需要有热情地且能坚持下去的学生。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经历。需要注意的是义工,TA,RA往往会在学期开始前几个月开始招收,而intern通常是full-time所以你需要确保自己有时间去做。当然,如果你发了很多邮件但是没有找到任何position,不要气馁,因为这是正常现象。我的第*个lab义工是在投了73个lab以后才找到的。其中只有不到10个lab给我回了拒绝邮件。你能做的就是发更多。第二个方法是去自己学校的job fair和公告牌上去找招聘信息。通常来讲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个 undergrade working opportunity 的网站里面包含所有有偿无偿的提供给本科生的工作。的缺点是竞争会比较激烈,但一般被拒绝都会受到正常的拒信(当时对我来讲收到拒信都是件开心的事情,至少他愿意理我不是吗?)。一些Level1的课程通常会通过这个方法招聘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做TA。
(Thesis 实验室期间 · 合照)最后就是一些课程和specialize专业会自带工作机会。比如一些跨国科研实践课和带co-op的专业。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专业的co-op入学的时候不会提供但是后面可以去申请。还有些专业是大二或大三申请加入的,加入后可以在这之上去申请co-op。我自己则是最后一种情况。但这也意味着你要多上一年大学并且牺牲一些寒暑假,对于想毕业直接工作的人这会对于你的简历有巨大的帮助。但对于毕业之后要继续读研读博的人,你可能需要找一些与你未来领域相关的工作。但无论如何,你的第*份经历都会带动你找到更多的经历因为大家都倾向于去相信有经验的人。作为大一大二新生,凭借个人能力大概率只能找到club和一些义工,如果你能有自己的项目那说明你相当的优秀。如果什么也没找到的话也不必焦虑,因为相当多的机会只在你升到大三大四时开放。在这里额外要强调的点是面试的重要性,比起背稿子,确保自己知道对方想从你这里得到什么更重要。这同时也体现了语言能力的重要性。2.3 关于热情这个方面我没法说,很多毕竟很多事情因人而异。但我想表达的是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或许可以侧面的调动你的积极性。有计划和规律的生活,锻炼,学习往往比集中一段时间去只做一件事情更能让你获得更多热情。把喜欢的事情和不喜欢的事情穿插着做,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一切的基础。并且就像上面说的,只要你努力做好了一件事情,那你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些热情。另外,如果你受到认可和关心会感觉更加开心和积极的话,那么别忘了也对周遭的人好一点。互帮互助永远是前进的*好办法。
(Thesis 实验室期间 · 导师在Trainee Day 庆功宴上打架子鼓,麦马教授组成的乐队)3. 问题与“问题“基于不同的经历,每个人对不同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当旧的观点受到冲击时问题便产生了。这些问题也许是实质性的也许是杞人忧天。对于即将涉足新领域的大家来讲,未来大概率会是充满挑战的。所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本章节着重基于我的个人经历来与各位探讨真正的问题与虚假的“问题“。再次强调,一切的真实与虚假仅为个人观点,还请大家基于未来经历自行分辨。3.1 中国人朋友圈会对我融入加拿大生活产生影响吗?个人观点:只要你有正常的,不报偏见的去接触各类群体,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进化论的角度,许多生物更倾向于对同类或亲属表现利他行为。这个概念被称为亲属选择。引申而出的,便是个体会倾向于对相似于自己生物抱有更多的好感。作为群居动物,人类表现出亲属选择现象的同时会表现出许多类似的心理学效应(如富兰克林效应)。私以为同人种抱团形成小集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事实上来看这种情况也普遍的出现在各个人种身上。如果不喜欢,不用勉强自己去融入某个特定的圈子,加拿大群体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能更方便的帮助你找到中意的群体。如果你愿意放弃一部分机遇,通过在其他方向努力让自己更舒适,大可以放弃与一部分群体的交流。所有的一切都是合理且公平,每个人的社交能力不同,所期望融入的圈子也不同。选择合适自己的土壤发展才是最重要。但不管怎样,良好交流的核心是尊重与包容,每个人有权利追求自己喜欢的价值观,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去勉强别人,同样也不必去刻意勉强自己。
(Thesis 实验室期间 · Ontario Biology Day 对于自己的课题的演讲)3.2 外国人真的素质更高吗?个人观点:可能不是,至少没有更加突出的看重。首先,讲这个地方并不是让大家降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就算在国外,良好的品德也是被提倡的。但是对于一些大行其道的外国人更诚信或者更加高素质的观点,我是很难认同的。比起国内,加拿大社会的一个巨大差异在于更少的人口带来的更低的社会压力以及生活压力。低人口意味着很多人力工作竞争较低薪资却不低,更多的社会资源福利分配,以及更容易普及的教育。为了避免长篇大论,简单来说就是从国家角度,法律更容易保护到大部分人的利益。对于公司,宽容一些错误反而更加省事更加节省成本,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大家过得都还可以,有心情跟你礼貌,有精力去从善。但是如果遇到了涉及切实利益的问题,大部分人不会和很多人预期的一样“高尚“,优先维护自己的利益也算是一个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点甚至适用于警察与消防员这类职业,所以要保护好自己远离危险。毕竟多数情况下没人会牺牲自己的安危去拯救你。在这种大环境下建议大家更加直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礼让。
(Thesis 实验室期间 · 麦马实验室万圣节变装比赛)3.3外国人更看重守时诚信吗?素养方面由于文化差异无法准确评判,但是诚信守时可以。诚信方面确实还好, 但是守时在我看来是相当糟糕的。还是一个道理,所有的事情都很有弹性,大部分事情都有较高的宽容度,只要不涉及到对自己有实质性威胁,大家都愿意去维持诚信,所以整个环境得以被维持。但不代表大家本质是诚信的,*好的例子便是网课期间超级严重的作弊现象,大家甚至觉得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大环境就是这样的。讲这个的原因是想提醒大家在好的氛围里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在坏的氛围里也不要随波逐流。时间观念方面就是单纯的没人在意,啥东西晚一点就晚一点,沟通一下就完事了,办事效率普遍偏低。但是因为包容度高,所以大家都觉得没问题。Again,大环境就是这样的,不舒服了就去休息了,做不完可能就是不feel like去做。很多时候在小组合作或者公司工作上都相当让人无奈。建议就是能按时做完就按时,因为别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就很加分,做不完了就多去沟通,只要沟通了很多情况都是可以得到谅解或者可以调整的。但是如果二者都做不到那就属于挑战老实人的底线,将会相当相当的糟糕。4.日常生活本人日常生活比较单调,这个部分主要展示一些照片以及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建议。鉴于语言组织能力已经因为前面的写作严重透支,这里以团块的形式展示。
(渥太华医院Cancer Center Coop期间 · 实验室合照)4.1早起真的会多出很多时间,熬夜赶due打游戏是爽的,但是效率会低很多。这里的效率泛指学习,玩游戏,和睡觉。2点睡到10点肯定是远远不如10点睡到6点质量高的。如果你身边有人天天熬夜学习累的很晚才起。比起去学习刻苦精神不如提醒他尝试早起学习。但是这当然需要一定的动力。比较好的方法是白天的时候多消耗体力精力,晚上困的时候直接睡,这样第二天很早你会自动起来的。当然起来了之后说服自己去学习还需要额外的动力。但是往好处想如果你把晚上的份玩出来了至少你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更健康了,里外都不亏。如果你能说服你的小伙伴一起,那将进一步增加动力解决没人一起学习,玩游戏,锻炼的问题。4.2背东西的时候一定不能看着背,就是说你复习了某节课的课件,建议什么都不参考的情况下自己给自己讲一下。如果能大概的逻辑清晰的都讲下来那应该就背的合格了。
(渥太华医院Cancer Center Coop期间 · 实验室phd同事答辩成功庆功会)4.3吃早餐是非常好的习惯。早餐的定义是起床后两个小时后吃的东西,几点起床不重要,不需要吃的很多但是不吃会降低效率并且增加全因死亡概率。每天吃饭的时间根据你自己的习惯来就好,时间不重要,只要总和营养需求吃得够并且对于自己的生活是规律的就行。4.4学习工作的时候要保持诚实,尤其是对于做实验,单纯是对自己好,谎话需要更多的谎话去掩盖这句话是正确的。
(生活日常 · 和朋友们一起看日食)4.5防止三分钟热度的方法是先把期望和强度放低,慢慢坚持下来自然而然会想去加量。就像跳绳一样,刚开始学会跳绳要是目标订到一分钟跳300个就会一直做不到或者假装做到慢慢就没兴趣了。但是从一分钟10个开始就会简单很多,有成就感了之后就更好坚持。一分钟能很轻松地跳10个了自然就会好奇20个能不能跳。接下来的进步都会更加增加成就感。4.6比自己做得好就行了,别人怎样不重要。不是没有竞争,而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A刚学会跳绳看到他的同学B一分钟能跳300个,这可能就会引导A去给自己定一个类似的目标。作为学生A和B固然相似,但B可能已经跳了好长时间绳了或者他牺牲了其他方面提升跳绳。这种情况下A固然是很难短时间超过B的。所有事情都是相同的道理,做的比自己好是*能体现进步的方式。
(生活日常 · 和佳木斯大人看瀑布)4.7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但没有很大,尤其是在学业与事业方面。世界上有天才的存在,但大概率不是全班第*的那个人,也大概率不是全系第*的那个人,很可能也不是全校第*的那个。很大的可能是根本没被发掘,被发掘的大多是达芬奇爱因斯坦级别的,其他人都大差不差。当一个人很出众时,比起他天生聪明一类的更多的可能是他努力了更多,他自带的资源更多,或者两者兼备。我的thesis导师曾经说过他认识的无论是坐拥大实验室的大导师,功成名就的领域内创业者,或者一些诺贝尔奖得主都不是领域里*聪明的。但是一定是*勤奋好学有热情的。他本人已经60多岁了,是麦马传染性疾病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并且曾经是director,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家庭,每年光是政府官方的经费赞助就是千万刀还多。就算如此还是天天满世界的跑来跑去,甚至去度两周假的同时看了7本书,而且每天读新的文献在实验室群里分享好的实验方法,让我相当惭愧且敬佩。总之,我想说的是,只要你愿意努力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可以被消除的,关键在于程度和方向。可能在一些考验身体硬件的事情上天赋会更重要,比如体育和音乐。但是只要不是很专业的水准其实是一个道理。只有登峰造极的时候才是天赋*派得上用场的时候。同时对于那些真的有天赋的人,别忘了去好好的发挥它。
(生活日常 · 植物实验室义工照顾植物)4.8工作方面尽量放松一些。中国传统观念会产生一些对于上司过度的尊重与敬畏。其实多数情况除非对方是公司董事长级别的人,以一种尊重但是放松的态度会更好,具体点说就是关系没有很近的邻居这种感觉。双方都会更舒服,你也会更加被尊重。要记住,招收你的时候是双向选择,他选择了你,你也选择了他,所以不必要过于尊敬。4.9 对于science,尤其是biology学生:找实验室的时候背调导师是好习惯,他近期的发表就是你的未来发表。Network是有用的,有的时候会有大作用。有不同方向的经历更有助于未来找实验室和工作。对于本科生大家比起“干多长时间”更看重“有没有“。当然只有一两个月这样的还是太短了。Ontario Biology Day 感觉就是在开玩笑,不想参加完全可以不参加。5.结语因为篇幅和写作性质问题,我只能表达一些我对大学经历的粗略看法,我拙劣的写作水准和日益退化的中文可能使一些部分难以被理解。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欢迎直接通过微信联系我。我相信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个人不是很相信主观经验,因此我也试图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客观事实并且避免那些人尽皆知的老生常谈。大家已经是成年人了,相信已经有为自己为未来努力的决心,和为自己所作所为负责的觉悟。最后感谢你能读到这里,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摄于2024年7月)与泉伸约稿是个快乐的过程,理解力强且守时。虽然他说他理科生的生活过于单调无趣,且许久不用中文写东西,担心写出来的句子读来拗口,但还是在我用“理科生有理科生的快乐”、“刘慈欣也是理科生”鼓励他后,在约定期限的最后一天午夜,给我发来这样一篇洋洋洒洒八千余字的稿子。这是我看过的最长的一篇《学子说》,也几乎是我无从下手修改的一篇。经过两天的深读,我也只是修改了错别字、加了些标点(理科生的句子太长了),其他,我觉得完全没有修改的必要。不管是涵盖专业实习和日常生活的内容,还是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想,都让我对这个我心中“未来的科学家”惊叹不已。这个高中时代温暖听话、*优异的大个子男孩,终于在经历了快乐且充实的四年大学生活后绽放了他应有的光彩,这光彩也许并不耀眼夺目,但正如山中的泉潺潺不息,天上的云纵伸千里,自信且从容。我们下期再见! ——Eric
多年OSSD国际课程经验,带你上世界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