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准研究生们,大家好!我是小越!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
Hi 准研究生们,大家好!我是小越!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88万。相较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减少了50万人!考研报名人数“跳水”意味着什么?报考人数锐减,是否意味着未来通过考研“上岸”变简单了?“考研热”降温背后,又蕴藏着哪些微妙变化?
报考人数减少,“上岸”难度却在增加 先来看一组关于全国考研人数的数据:自2015年起,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快速增长,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高达474万人,2023年的考研报录比仅24.23%,即在有超过300万人落榜。2024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较2023年减少了36万。但2024年的研考国家线和各高校的复试线却“不降反涨”。
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研考国家线显示,哲学、法学、文学、体育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管理学、交叉等专业的学硕(即学术型硕士)国家线相比上一年都有所提高;再看专业硕士的招录行情,法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国家线也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根据昨天教育部的消息,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再降50万。但部分专家预测,部分的考研热度依然不会减,比如农学、理学和医学类专业。《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上述专业的本科生读研比例,连续三届都达到或超过25%。即医学、农学、理学应届本科生读研比例较高,如临床医学为43.6%、材料科学与工程为40.4%;又如,电子信息类专业读研比例逐年上升。报名考试的基数少了,不代表考试难度降低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的呼声近年持续高涨。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量质齐升,落实到招考环节,也意味着一系列的“变数”。对相当一部分考生来说,可能就直接意味着考试难度的增加。比如,今年北京师范大学明确要求,哲学学院的哲学专业初试科目调整为数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逻辑方向,初试也有了数学。
综合考量,读研“性价比”几何?除了考试的激烈竞争,考研的“性价比”也越来越多被提及。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专硕招生比例持续上升。同时不少院校的专硕学费也在上涨。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业设计)硕士从25级开始,学费涨至16万元/期;金融类硕士的费用更高,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硕的学费总额为22.8万元。再加上很多高校不再给专硕提供宿舍,读研期间需要租房,也增加了一笔经济支出。读研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近年国家根据战略需要,持续推进研究生规模扩张。伴随研究生规模的显著增长,研究生的稀缺性已经完全改变。2023年起,北京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超越本科生,就业就好了吗?显然不是一个必然关系。事实上本研倒挂已经不是一所高校。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40所高校在校研究生数超过本科生。
学校报考出现瓶颈,带领作用下滑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是以“双”为代表的学校,也是报考的核心。近年考研报名人数虽然增长,但近3年著名高校的报名人数却呈现持平甚至下降,增长的主要以双非学校为主。从本质上讲,有能力学校。当然,这也与著名高校逐渐减少学硕培养规模,更多把学术研究转向博士阶段有关。因此,总体硕士研究生招生量在增长的同时,学校的学硕并未出现显著增长,甚至略有下降。虽然专硕在增长,但专硕因为特殊原因,吸引力也不足够。
考研人数减少,是否会影响研究生规模扩张?无论如何,考研热的高烧终于逐渐消退,这是一种理智,更是一种进步,对研究生培养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好事情。有人担心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张,即招生量在增长,但报名人数减少,是否会影响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这种报名人数减少更多的是挤水分,或者排除抱着其他目的的考生。挤出水分后,真心热爱科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需要追求的是质量,不是凑数。事实上,去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下降,但完成考试的人数在增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
最后,也是*为关键的,我们需要保持平稳的备考心态。尽管整体报考人数的减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竞争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目标院校的录取门槛会随之降低。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放松警惕,更不能让这种暂时的轻松感影响到我们的备考节奏。当前,考生们正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任何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对学习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更要坚定信念,保持专注,确保备考工作的顺利进行。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师了解更多考研信息考研择校择专业、备考规划免费资料、集训课程??????
择校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