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真的是很自由、很享受的状态,做的都是我感兴趣的主题…有人会去迎合皇艺/伦艺的喜好,网上也有攻略教你怎么做“皇艺/伦艺喜欢的作品集”,但我相信真正好的作品一定不是这样去刻意做出来的。不要去拘泥于一些所谓的作品集模式or模板,而是要充分展示个人的特色,通过作品集展示你的个性与态度。
XU QIANYI◌ BACGROUND 申请背景理工类211/建筑学◌ OFFER 录取院校/专业Royal College of Art皇家艺术学院MA Visual Communication 视觉传达硕士
不迎合、不拘泥——个性的表达和媒介的多样等待RCA的offer让我整个二月都一直很煎熬,原本2月15日前出结果,传播学院突然发邮件说推迟到3月1日。然后我RCA申请状态一直都是Portfolio submitted,一度以为我可能没希望了。但是我在2月27日发现自己变ur,28日一睡醒发现变成Offered,当时真的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
● PROJECT 1,PORTFOLIO by XU QIANYI我觉得我能成功拿到offer在于两点:一是个性的表达,二是媒介的多样性。第*点,我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真的是很自由、很享受的状态,做的都是我感兴趣的主题,所以选题对我来说并没有很困难。因为会看到有人会去迎合皇艺/伦艺的喜好,网上也有攻略教你怎么做“皇艺/伦艺喜欢的作品集”,但我相信真正好的作品一定不是这样去刻意做出来的,不要去拘泥于一些所谓的作品集模式or模板,而是要充分展示个人的特色,通过作品集展示你的个性与态度。
● PROJECT 1,PORTFOLIO by XU QIANYI第二点是选择多样的媒介。我的作品集不止局限于二维的平面设计,而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如AR,VR等来进行产出。对我来说,做项目更像是一个storytelling的过程,我做的每一个主题,我都想找到*适合去表达其主旨的媒介,并思考可否以多种形式去呈现。
“双向奔赴”野生给我的感觉很时尚没有什么商业感,很艺术在了解作品集机构的时候,我把国内能叫得上名的大中小机构都打听了一遍,也试听了很多家,最后选择了野生。首先野生给我感觉就是很时尚,和其他机构不一样,没什么商业感,很艺术的感觉,也可能这就是所说的“眼缘”。
● PROJECT 3,PORTFOLIO by XU QIANYI第二个是当时接受咨询的顾问老师,非常真诚,一直积极主动跟我联系。在我还没定机构的时候,也会给我一些学习建议,推荐一些参考案例的网站。印象*深的是她跟我说过,选机构不只是我单方面的选择,更是“我们双向奔赴”,真的被这句话打动了好久hhh。最后,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试听的老师——也是我的作品集主导师。当时试听的时候就觉得她太厉害了,除了她自身的专业能力,还有她对视传的理解。她告诉我视觉传达不要仅仅局限于二维纸媒,而是利用各种媒介探索视觉的可能性,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后来的作品集。
跨专业学习——*大的变化是做设计思考方式的变化因为我本科是学建筑的,也不是艺术生,算是跨度较大的转专业选手吧。来野生学习后*大的变化可能就是做设计时思考方式的变化,每一个项目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比在学校自由了很多,而且做设计更多注重的是辩证的思考与完整的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所思维方式与调研能力大大提升。
● PROJECT 2,PORTFOLIO by XU QIANYI在野生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每次和大家一起做项目,互相帮助、鼓励,我很喜欢这种学习氛围。而且野生的硬件环境也很好,有超宽敞的桌子和周围好吃的外卖,我没事也喜欢去那边自习hhh…
● PROJECT 4,PORTFOLIO by XU QIANYI我非常非常喜欢我的导师,也很感谢她,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对老师的初印象就是漂亮、能力强,做作品集的一年多,她对于选题这些没有过多干涉,给了我很大的自由空间,包括后面主题的深入方向,视觉媒介的选择,都很尊重我的意见,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帮助我深入思考,让我的项目充满辩证性与实验性,我也很享受和老师一起探索、推进每个主题的过程。其实上课的时候还是会有些怕她的,因为她每次都能直戳要害地提出问题。有时候我会做出一些很丑的东西…每当这种时候就真的很害怕去上课,但正是这种一遍又一遍的Critic,才让我反复打磨出一个更完美的作品。
*女性形成的时间性*佛教与蹦迪的“”文化*大众隐私意识的缺乏*“当代巫蛊”第*个项目:Click-click Gun ,批判了当代“私生”现象与大众隐私意识的缺乏。在“爱”的名义下,私生粉疯狂地窥探明星的隐私,有的甚至逐渐越过道德底线,走到违法的边缘。通过研究,我探索了媒体与隐私的关系以及集体偷窥背后的“恶的平庸”,设计了一款AR射击游戏,批判隐私滥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价值失衡。
● PROJECT 1,PORTFOLIO by XU QIANYI第二个项目:Alice time ,通过研究时间感知、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探索基于时间的线性与非线性叙事,将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翻译成空间语言,解构出女性成长的时间线,再利用建筑的语言,讲述了女性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
● PROJECT 2,PORTFOLIO by XU QIANYI第三个项目:Punk Buddhism ,通过探索佛教与蹦迪文化的共同点,基于这种“”和“996工作制”的现象,我创造了一种新的佛像形象,让年轻人表达对压力的不满和渴望逃避现实。
● PROJECT 3,PORTFOLIO by XU QIANYI第四个项目:Modern Love Compulsion,“不健康的”和“煤气灯”等术语的流行,让越来越多人们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可怕本质。占主导地位的人仅仅通过话语和心理操纵对受害者进行情绪控制的策略,让我想起了东南亚的巫蛊。它们都是用心理操纵来控制,所以我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我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视觉输出,让人们意识到并反思这种不健康爱情观的缺陷,讽刺了这种“当代巫蛊”现象。
● PROJECT 4,PORTFOLIO by XU QIANYI第五个项目:Polar Night Stadium ,放了自己本科时期专业的一个建筑作品,在这就不赘述了。
*喜欢的项目——Alice Time我自己*喜欢Alice Time这个项目,也是我最开始并且花了很长时间做的一个项目,前后加起来有半年多时间了。做这个项目的灵感是人对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感知,调研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看了很多遍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最终决定选取《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电影,将它转译成空间语言。
● PROJECT 2,PORTFOLIO by XU QIANYI其实到这一步就花了很长时间,因为“时间”这个点太大了,也比较概念,感觉很空。我也调研了时间的很多方向,最终是想到了时间的非线性叙事与空间的关系。我本专业是学建筑,想着第*个项目做一点展示自己本科优势的东西,将其转译成空间了。阅读柏格森的书了解到关于时间是“绵延”的论述以及时间与意识的关系。这里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读,也看了很多书和论文,真的很晦涩与深奥,最终我选择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电影。
● PROJECT 2,PORTFOLIO by XU QIANYI我本来以为到这里就可以了,提取电影中元素转化成空间,但老师告诉我“这个项目只做成这样肯定不行,深度不够”,我当时也有点崩溃,甚至一度想放弃这个项目。于是,当时反复看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电影,包括真人版和原著我都有去看。经过反复地观看,我突然发现,爱丽丝在仙境中所遇到的困难,可以暗喻着一个女性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最终爱丽丝打败了这些苦难与偏见,从一个爱哭的小姑娘成长为独立勇敢的女孩子。
● PROJECT 2,PORTFOLIO by XU QIANYI于是我又调研了女性成长的问题,去看了《第二性》以及一些论文,发现女性是在时间中“被形成”,我整理了女性被形成的时间轴,将其与电影中的情节相对应,把每一个情节提取出空间元素,组成了完整的空间。最后的产出是VR空间、视频与动态海报,并将3D打印了实体模型。除了我上述的,如何将电影转译成空间也是一个困难,因为不太知道该如何去分析一部电影,一开始我是给情节分段,但我觉得还不够。于是专门去问了学电影的同学,最终从人物,情节,道具,过场等方面去解构这部电影。
读书,减少内耗多相信自己一点吧我本身是很爱看书,也觉得阅读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与创作灵感,尤其是一些哲学类和社科类书籍。我的项目调研,也会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然后就是相信自己和相信老师吧!我做作品集的时候其实经常怀疑自己,会质疑自己做的东西真的可以吗?但是支撑我走下来的是我对我导师的信任,想着我导师曾经的学生都申上了好学校,每次都安慰自己“是她的学生应该就没问题”。虽然对自己的怀疑是做作品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还是希望大家能减少内耗,多相信自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