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日复一日坚持好的行为,让孩子一生受益,而一些不良行为不及时纠正,形成坏习惯,必然会阻碍孩子走向优秀。在教育中,家长们经常充满焦虑,担心孩子的未来。事实上,与其焦虑,不如把目光集中在可以把握的当下,好好观察、了解孩子,及时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养成好习惯。当孩子有以下这3种表现,家长就该警惕了。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是幼儿园、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常见的问题,让家长、老师们都十分头疼。通常表现为:多动、到处看看摸摸、不能静坐或静坐时间短;上课或写作业爱走神、发呆、东张西望、开小差;不能专心听别人讲话,或者听完就忘,容易受干扰。畅销书《专注》的作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相比智商,专注力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决定一个人成就的第*因素,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程度,而是专注力。”只有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孩子才能更有效率地学习和做事,缺乏专注力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孩子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对 策:第*:培养孩子专注力,首要一点是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家长不要随意打扰孩子,尤其是在他专心写作业、看书、玩玩具、做自己事的时候。平时可以多让孩子进行阅读、玩乐高、拼图等需要保持长时间注意力的活动,少接触电子产品、短视频。
第二:家长可以给孩子定下规则,在规定的时长内完成作业,不能一直磨蹭、拖拉。第三:家庭中需要创造安静有序的氛围,经常生活在吵吵闹闹、纷乱的环境中,自然不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自制力差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自觉:“做作业要大人守着,手机一玩一整天;睡觉、吃饭、上学都得催。总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着,否则,别指望他能自己做好。”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对于孩子来说,自制力与专注力同样重要,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难完成自己设下的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在童年和少年的早期,在7-11岁时,就要教会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还要让孩子们学会‘强制自己’的能力。若是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重新教育’的问题。”很多家长总是埋怨手机、游戏,耽误了孩子。其实,那些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在于没有及早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自我管理能力。那些*优秀的孩子,也不是从来不碰手机、不玩游戏,而是有分寸,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会在这些娱乐上花费过长的时间。
对 策: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关键有三点:首先,家长要做好榜样,从行为习惯到生活、工作态度,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其次,用规则代替说教。孩子的“自律”是由“他律”发展而来的,一开始需要家长的约束,制定相关规则,并坚定地执行。当好的行为通过长期坚持,逐渐形成习惯,孩子便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最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需要家长慢慢放手,给孩子自我掌控和管理的机会。一开始放手孩子可能表现得没那么好,但通过一次次的自我管理和反思,他会做得越来越好。轻言放弃
在如今这个浮躁、快节奏、急功近利的时代,坚持是一项十分难得的品质,能够坚持的孩子,通常都有着成长型思维。未来不管处在哪个阶段,不容易焦虑,不急功近利,更能脚踏实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总是三分钟热度,经常放弃:喜欢一个玩具,没玩两天就厌倦了;不管上什么兴趣班,没上几节课就开始打退堂鼓,坚持不住了;玩乐高拼图,遇到一点困难就觉得没意思,半途而废......这种表现如果一直没有改善的话,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能力发展。 对 策:家长应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用打卡、表格记录等方式,激发孩子的热情和行动力。当孩子在兴趣爱好或其他事情上感到倦怠、想放弃的时候,家长应当和孩子站在一起,接纳他的情绪和感受,然后想办法鼓励他继续坚持。在培养孩子坚持品质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创造正向的反馈和激励。比如让孩子坚持学画画,可以把孩子画的画用精美的画框裱起来挂在墙上,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产生成就感、自信心,会有利于他坚持学习画画;或是带孩子参加相关的活动和比赛,获得的荣誉、褒奖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不管做什么事情,这种“好”的感觉,是孩子能够坚持的关键。专注、自律、坚持,是一个人走向优秀和成功的核心品质,三者相辅相成。有这三种品质的孩子,拥有很大的潜力,即便现在*平平,随着成长,未来很可能会厚积薄发,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