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前 言学思行“若行山阴之道,凡后世所有之体格无不备,...
/棗/前 言 学思行“若行山阴之道,凡后世所有之体格无不备,凡后世所有之意态亦无不备矣”。明末清初以来,古文字学与金石学兴起,访碑之下,书家渐以金石碑刻做为取法对象,“碑”“帖”分野。自嘉庆后阮元“南帖”“北碑”分说,包世臣北碑“有定法、多变、自在”,唐人“无定势、矜持、版刻”与康有为“碑学之兴”是“乘帖学之坏”的尊碑贬帖思想,巩固了“碑学”的地位,建立了“碑学”审美。康南海认为,学书应取法碑刻,南北朝碑可视为源流,各体具备,“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而身置于资料丰厚的当下,取法的对象、方式,学习方法和书写状态都应有着自我的思考。本次教学以大纲为依据,课程为“魏碑创作”,原大纲课程设置程式化,临、创分割,与实际书写逻辑不符,后与教研室各位老师商讨,对课程大纲重新梳理,使其符合教学过程。学生们为本科三年级,在此之前有“魏碑技法与研究”的课程基础,通过教学发现,间隔两年后,学生魏碑实践能力普遍较低。对于“魏碑”的学习,学子应不拘泥于前人原有“南帖北碑”“十六宗”“四宁四毋”等论断,应培养自我意识,树立学书与审美观。在史论、作品与书家的基础上,思考前人论断、书写方式以及当下魏碑书写与审美的合理性,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书写。本次教学通过细分、递进的方式进行,在过程中保留他们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对自己而言哪些不可学、可以学,怎么学的问题意识。课后与大纲比较,课程完成度在90%,其中“同类型风格拓展”没有完成,此项是对学生熟练掌握“一家”风格后,自我风格的塑造与深入,结课作品均在课程中完成。此次“魏碑创作”课程汇报展,共计作品89件,风格取法多样碑刻、摩崖、造像、墓志,作品中透露着稚嫩、不成熟,其原因在我。个人希望同学们书出本源、面目不一、风格多样。因此,授课中多教原理,谨慎示范,避免学生沾染老师的书写状态,培养学生书写的自发性,风格就是在对自我的塑造中形成。“碑,竖石也”,古人立碑意在“久远”,“竖”有坚固之意,一切事物有了“亻”的参与,便就有了“意义”。很荣幸在枣庄学院和同学们以书相识,愿同学们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竖立起心中之“石”,坚定、自省且自信。此次展览匆忙,还有许多不足,请前辈、师友、同道对课程与作品多批评指正!此外,讲课中常感自身有着“他们”的影子,教学逻辑、方法、风格我印象深刻,对于我而言如影之随形,在此感谢授业过我的老师们。 甲辰立冬聂子皓于凤鸣书斋 ▲ 向上滑动观看完整版教师
聂子皓字景翰,号翰堂。先后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云南大学,现任教于枣庄学院。
▲《临<高贞><郑文公>二碑》33cm x*68cm
▲《书伊秉绶<相与时还>联》(11cm*68cm*2) 合 影
▲ 2024年11月1日于枣庄学院博雅楼下课 堂
参展作者鲍文帅 丁佳颖 高庆哲 韩晓雅 韩孜强 何蕊 黄晨阳 李彤心 李雨旋 宋佳容孙静雯 孙晟博 万艳艳 王贝文 王海兰王昊 王琪嘉 王潇悦 王子萱 夏焕君 徐文龙 闫爽 于卓月 曾钰璇 张建奇 张雅硕 张裕琳 赵一欣 庄耀作 品
鲍文帅山东聊城人
▲《临<爨宝子碑>》(46cm*180cm)
▲《江上吟》(97cm*180cm)
▲《青山流水联》(23cm*180cm*2)
丁佳颖山西晋城人
▲ 《临<元桢墓志>》(96cm*90cm)
▲《王羲之书论选抄》(97cm*180cm)
▲《春能风入联》(30cm*180cm*2)
高庆哲山东聊城人
▲《临<爨宝子碑>》(69cm*138cm)
▲ 《不寝》(97cm*180cm)
▲《精神学问联一则》(25cm*180cm*2)
韩晓雅山东聊城人
▲《临<张猛龙碑》(97cm*180cm)
▲《春夜喜雨》(97cm*180cm)
▲ 《录古人联一则》(40cm*180cm*2)
韩孜强山东淄博人
▲《临<张猛龙碑>》(96cm*180cm)
▲《酬张少府》(96cm*180cm)
▲《录赵叔孺先生<裁诗揽镜联>一则》(48cm*180cm*2)
何蕊山西忻州人
▲《临元桢墓志》(69cm*69cm)
▲《节选董其昌画禅室随笔》(95cm*180cm)
▲ 《集兰亭序语》(30cm*180cm*2)
黄晨阳山东青岛人
▲《临<始平公造像记>》(45cm*96cm)
▲《孟浩然诗一首》(96cm*180cm)
▲《凌云飞》(20cm*49cm )
▲《爱国含香联一则》(35cm*180cm*2)
李雨旋山东枣庄人
▲《临元桢墓志》(75cmx75cm)
▲节选千字文(90cm*180cm)
▲ 《天连人立联》(30cmx180cm*2)
李彤心山东德州人
▲《临<始平公造像记>》(45cm*96cm)
▲《念奴娇·过洞庭》(97cm*180cm)
▲ 《苍梧碧海联》(25cm*180cm*2)
宋佳容山东威海人
▲《临元桢墓志》(69cm*69cm)
▲《逍遥游》(72cm*180cm)
▲ 《琴声画影联》(35cm*180cm*2)
孙静雯山东潍坊人
▲《临<崔敬邕墓志>》(138cm*138cm)
▲《节选二十四诗品》(97cm*180cm)
▲《饮真茹强》(48cm*100cm)
▲《月斜风散联一则》(40cm*180cm*2)
孙晟博山东临沂人
▲《临<元桢墓志>》( 68cm*68cm)
▲《选录临池管见》(44cm*180cm)
▲ 《常咏闲攻联一则》 (40cm*180cm*2)
万艳艳山东菏泽人
▲ 《临<元显俊碑>》(68cm*92cm)
▲ 《选录画禅室随笔》(85cm*180cm)
▲ 《云树月波联一则》(49cm*180cm*2)
王贝文山东日照人
▲ 《临<元桢墓志>》(69cm*69cm)
▲ 《杜甫诗数首》(72cm*180cm)
▲ 《闲寻静读联》(49cm*180cm*2)
王海兰山东聊城人
▲ 《临元显儁墓志》(68cm*92cm)
▲ 《春江花月夜》(72cm*180cm)
▲《松月烟云联》(36cm*180cm*2)
王昊山东聊城人
▲ 《临郑文公碑》(96cm*180cm)
▲ 《将进酒》(96cm*180cm)
▲ 《雨过秋江联一则》(35cm*180cm*2)
王琪嘉山东淄博人
▲ 《临<泰山经石峪金刚经>》(97cm*180cm)
▲ 《节录蔡邕书论》(97cm*180cm)
▲ 《录<黄帝内经>集联》(48cm*180cm*2)
王潇悦山西太原人
▲ 《临<高猛墓志>》(138cm*138cm)
▲ 《岳阳楼记》(49cm*180cm)
▲《茶烟诗榻联一则》(49cm*180cm)
王子萱山东泰安人
▲ 《临<元桢墓志>》(69cm*69cm)
▲ 《选录东坡论书》(85cm*180cm)
▲ 《雨过秋江联一则》(35cm*180cm*2)
夏焕君山东聊城人
▲《临<元倪墓志>》(90cm*100cm)
▲ 《笔阵图选抄》(60cm*180cm)
▲《四面万家联一则》(25cm*180cm*2)
徐文龙山东济宁人
▲《临<元桢墓志>》(68cm*68cm)
▲ 《书断》(96cm*180cm)
▲《是且书时联一则》(50cm*180cm*2)
闫爽山东临沂人
▲ 《临<元桢墓志>》(68cm*68cm)
▲ 《选录岳阳楼记》(54cm*180cm)
▲ 《林烟溪月联一则》(32cm*180cm*2)
于卓月山西太原人
▲ 《临<元倪墓志>》(66cm*68cm)
▲ 《节选醉翁亭记》(49cm*180cm)
▲ 《录林则徐青山流水联一则》(24cm*180cm*2)
曾钰璇山东济宁人
▲ 《临<元桢墓志>》(69cm*69cm)
▲ 《曾国藩家训节选》(97cm*180cm)
▲《花里竹边联一则》(48cm*180cm*2)
张建奇山东聊城人
▲《临石门铭》( 194cm*180cm)
▲《节录海岳名言》(97cm*180cm)
▲《清人对联一则》(37cm*180cm*2)
张雅硕山西晋城人
▲ 《临<元桢墓志>》(90cm*96cm)
▲《选录卫夫人笔阵图》(70cm*180cm)
▲ 《录清人联一则》(24cm*180cm*2)
张裕琳山东临沂人
▲ 《临<张黑女墓志>》(69cm*69cm)
▲ 《节选苏轼后赤壁赋》(85cm*180cm)
▲ 《长江小轩联一则》(35cm*180cm*2)
赵一欣山西太原人
▲《临<泰山经石峪金刚经>》(97cm*180cm)
▲ 《定风波》(97cm*180cm)
▲《清静寂照联一则》(32cm*180cm*2)
庄耀山东日照人
▲《临<崔敬邕墓志>》(128cm*150cm)
▲ 《节临与吴熙载书》(97cm*180cm)
▲《水能竹解联一则》(40cm*180cm*2)
编辑: 孙静雯 黄晨阳海报、图片: 赵雅欣 成鑫梦文字校对:王海兰 宋佳容 于卓月 丁佳颖 夏焕君 闫爽审核:聂子皓终审:杨雯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