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对于我们来说,是漫长到无法想象的时间,但对从历...
上下五千年,对于我们来说,是漫长到无法想象的时间,但对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中华文明来说,千百年不过一瞬。——女同事说
#点赞、在看,顺便★标俺们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到底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这句时间维度上的“凡尔赛”对话,正来自总台*受欢迎综艺《国家宝藏》的开篇。自2017年开播以来,《国家宝藏》系列凭借超绝舞台、超美文物、超多明星、超感人故事收割了无数粉丝。网友高喊:是任何一个人看到都可以当场“路转粉”的程度。“宝藏国综”的“封号”它实至名归。三季节目,创造了无数个让人们挥泪现场的舞台,留下了许多堪称高考满分素材的经典文案,更让我们走近泱泱华夏那些恢弘的历史瑰宝,去聆听国宝背后关于家国、关于传承的故事。今年五月,被全网集体催更的第四季的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新一季“国宝”踏浪回归,有着更新的数字技术,更大的舞美设计,更精彩的“镇馆之宝”、“国之重器”,更多的国宝守护人在行动……看完它,才能更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含金量!01我们的“宝”“宝物”,在人们心中,有多重含义:它们因贵重而称“宝”,束之高阁,受人精心养护;它们因稀有而称“宝”,在全世界范围内,它是*特别的一个;它们因古老而称为“宝”,从时间的掩埋中破土而出,带来了远古的消息……“宝”的意义很多,却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厚重。镇于故宫博物院的这尊巨大的“房子”——交泰殿铜壶滴漏,堪称中国古代科技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滴漏作为时间测量工具已有三千多年。水从三层不同的壶中依次滴落,最终流入下层的受水壶,而*前方壶中的漏箭在水浮力的作用下渐渐向上移动,标识出一天的十二时辰九十六刻。这座滴漏诞生于乾隆十年,它曾经伫立的地方,正是乾隆召见大臣、处理国事的宫殿。特别的是,西方传入的计时工具“自鸣钟”正与它相对。
滴漏*早用于计算吉时,比如乾隆皇帝的亲蚕礼就需要关注滴漏上的时刻。除了计时,滴漏的存在更代表着古人对时间的理解。草木枯荣、潮汐涨落,世界万物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人处其中,只有掌握时间的变化,才能推演出顺应时间的秩序。中华先民仰望星空,俯身自然,在观察和思考中将顺应天时刻在我们与自然的相处之道里,也成了中华民族一直延续至今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虽然那时有了西方的计时工具,但乾隆皇帝仍然煞费心血铸造了这尊铜壶滴漏与其并行,不仅因为它是中国传统的计时工具,更因为它是中华历代先民共同书写的,一本属于中国人的时间之书。
《唐代吕才漏刻图》在“宝”的见证下,中国历代的哲思跟随着时代发展世世代代传承,而这些关于世界的共同认识,将广袤中国大地上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共同的民族身份而自豪。藏于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屏山邓族祝寿贺幛,有着不同于其他贺幛的意义。
作为香港大家族邓氏的生日贺礼,它雍容华贵,色彩缤纷,每一处细节都展示着工匠的技艺精湛,更彰显着家族的显赫。但这些,在它的传奇身世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1872年,香港的邓氏家族老夫人在七十一岁寿诞之际收到了一副特殊的贺幛,彼时香港九龙已被割让三十余年了。
在这个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年代,人心也随着世事无常而不安。国土不断被割让,清廷节节败退,人们似乎早已失去信心。但这副贺幛,却绣着唐朝爱国名将郭子仪拜寿的故事。“单骑退回纥,大破吐蕃军”,这是属于郭子仪的传奇,也是香港人不变的决心。1899年,在挂有贺幛的邓氏祠堂里,港督卜力在新界的乡绅面前宣布了港英政府的管制的立场和方针,新界被强行租界,开启了九十九年的漫漫回家路。
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这副贺幛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图案、丝线,依旧色彩夺目。“脆弱的织物,历经百余年风霜,未被战争的血污焚毁,未因被迫的苟且失色,正如当时粤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命运,兴盛有时,危急有时,抵抗有时,无奈有时,但只要薪火仍然传承,就会有堂堂正正重见天日的时刻。”这副祝寿贺幛,见证着历史,见证着英雄儿女为家国奋斗、牺牲,见证着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民族大义,家国情深。
上下五千年,960平方公里的华夏土地,我们还有许许多多承载着厚重意义的“宝”,它们代表着文化、哲思、身份和家国。它们既是我们的“宝”,也是我们自己的心。02用心地“藏”从历史长河中穿越而来,这些文物已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它们虽然厚重,却也十分脆弱。漫长的时间里,许多“宝”在朝代更迭和战乱中流离失所,在自然和时间的消磨之下逐渐模糊,为了延续它们的生命,许许多多的国宝守护人一直在努力。有的一直在文物修复的岗位上,负责润色和还原国宝美貌;有的在挖掘和探索的路上,按照史料去寻找它们藏匿的踪迹,恢复国宝的身份。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守护非同寻常。伏鸟双尾青铜虎,是现今存世的先秦时期的*大青铜虎像,被称为“青铜虎王”。
它双耳卷曲,繁复的花纹装饰着它庞大的身体,蓄势待发的四肢展示着山中霸王的神威。青铜器象征着尊贵,在虎的威严震慑之下,人们却发现它的背上正停着一只小鸟。所谓“虎不惊鸟,鸟不惧虎”,这样的反差,为这尊青铜像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鸟与虎之间,一定有说不完的故事。而承担起讲故事的人,正是一群10后的小小讲解员。王凌浩和胡誉宝已经是江西省博物馆的“老”讲解员了,而这尊“小鸟虎”也是他俩讲解次数*多的“老朋友”。
像他俩一样在博物馆中做志愿的小小讲解员还有200多名,他们会用心地观察和揣摩每一个文物的细节,在讲解中融进自己的想象,也会私下里反复修改讲稿,用自己的话替换专业术语,让更多的人在趣味中认识这些古老的文物。因为他们的讲解,更多的孩子爱上了国宝,更多的大人成了“文物迷”,江西省博物馆里的“群虎”一改往日的庄严肃穆,变得更加活泼,充满了童心。同样因为一群不同的国宝守护人的到来,而发生着改变的地方还有景德镇。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是国家64件禁止出境文物中一件元代的文物,也是一件瓷器,其工艺繁杂,即使有现代烧制技术,也很难复刻这件文物精致的细节。这件旷世奇“瓷”的故乡,正是景德镇。这里盛产瓷器,也盛产能工巧匠,从古时到今天,景德镇一直是世界瓷器烧制技艺的“神坛”。每年都有至少5000名慕名前来的“洋景漂”到景德镇工作和学习。他们会居住在镇里,不仅学习陶瓷制作,也在这里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传统陶瓷,在一代又一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手中变得更加多元,融入了丰富的异域元素,结合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在他们的努力下,更多陶瓷从景德镇走向世界,成为一张中国名片。
守护国宝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这些非同寻常的守护,让古老的国宝乘上时代的快车,见证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审美,不同的视角,在兼容并蓄中迎接明天。03守护的恒心在先导片中,节目组回访了从播出之初那些与国宝结缘的人们。七年过去,变与不变都在发生着。守护国宝的人变多了。
敦煌研究院的李云鹤,以及他的儿子李波、孙子李晓洋都在莫高窟担任文物修复师。三代接力,他们一直坚持着最初的梦想——把榆林窟损坏的壁画都修好。七年前,他们三代同堂登上舞台,七年过去,李云鹤的重孙也已经四岁,跟着父辈祖辈去到修复现场,是他最熟悉不过的事。一家四代扎根敦煌莫高窟,将国宝的守护共同传承。
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的博物馆课程也迈上了新的阶梯。七年前,校长带着孩子们向全国观众们介绍这门独特的博物馆课程,七年后,许多年轻教师已经可以自主开发课程,他们发挥想象,将艺术、手工、数字化技术融进课堂,让博物馆课程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湖北省曾侯乙编钟乐团从二十多人的小队伍,变成了两三百人的大团队。编钟音乐从课堂走向实践,更多的人爱上了传统音乐,想要加入编钟的守护队伍。
守护国宝的力量变强了。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的考古队依然坚守岗位,他们之中,有人从刚毕业的学生变成了一位母亲,有人头发逐渐变得花白。曾经的良渚考古队只有一间屋子,一张桌子,甚至都谈不上算是像样的研究教室。七年过去,良渚遗址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曾经的一间屋子变成了每人两百平方的超大实验室,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和多研究人员,与考古队一起在这里开启新的挖宝篇章。
除了在考古、修复等国宝“守护一线”,越来越多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人们都加入了这个守护团队。摄影师“动脉影”是博物馆的“御用”文物摄影师,同时也是微博400万粉丝的摄影大V。多年来,他走遍了200+博物馆,拍摄了超过500000张照片,发送了20000条微博,让更多的人走近博物馆,发现文物的美。
B站up主“浪花姜”用七年时间,游览了中国大大小小博物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用更年轻更潮流的方式汇集成视频,分享给更多上网冲浪的朋友。科幻作者“海涯”以国宝故事为基础,创作了《时空画师》在2023年时获得了雨果奖……
时间流逝,有人忙着长大,有人忙着发掘,有人忙着上新。七年过去,他们与国宝的缘分故事有着不同的书写,但守护的任务,为中华而自豪的心,永远不变。600年的紫禁城,930年的西安碑林,1300年的布达拉宫,1700年的敦煌莫高窟,还有2500年的孔庙孔林孔府,3200年的三星堆……
上下五千年,对于我们来说,是漫长到无法想象的时间,但对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中华文明,千百年不过一瞬。我们的“宝”见证着朝代更迭,时代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见证了每一代人对国宝发自内心的崇敬骄傲,热忱的守护。未来,它们还将继续见证。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五千年的确年轻,眺望明天,中华的历史与文化还长着呢!参考资料:综艺《国家宝藏第四季》(全文图片来自于此)//更多好看的@准大一新生,你需要知道的大学潜规则:分班考、四六级...
扫码领取考研、四六级资料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