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振铎,励教兴邦。作为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高校,它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女同事说
#点赞、在看,顺便★标俺们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珠江口,伶仃洋,深中通道,踏浪而来。2024年6月的最后一天,世界级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从“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出发,上演大湾区又一次“史诗级会师”。
澎湃的湾区动力背后,离不开高校群的百花齐放。在这其中,有一所大学,一直是省内师范生的“梦中情校”,堪称“南粤老师的摇篮”,在教育事业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九秩振铎,励教兴邦。作为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高校,它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它就是——华南师范大学。
01非常岁月,初心不改1933年,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于烽火岁月中诞生。教育家林砺儒担任创校校长,在华南地区高举教育救国大旗,立志破解基础教育师资短缺之困。
他掌校期间正处于抗日战争动荡时期,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学校十度迁徙,九易其名。从1937年8月31日日军派6架飞机轰炸广州机场开始,勷勤大学教育学院被迫辗转于广西梧州、藤县、融县、广东乳源县、连县等地。
创校时,勷勤大学的第*个校徽也应运而生,校徽包含的工厂、木铎、航海商船三个元素,分别代表组成大学的工学院、师范学院和商学院。而其中师范学院的木铎元素则是继承自市师校徽上的图案,代表师范风韵,传承教书育人的文脉。
20世纪50年代,南方大学停办,华南师范学院奉令从黄华路迁入南方大学原址办学。当时,国家百废待兴,财政艰难,学校没有多余经费用于大兴土木,便决定搭建一批茅草棚和简单平房,以应急需。用茅草、葵叶、竹笪搭建成草棚,再往泥地上撒一层沙土,就成了一个教室。学生们经常坐在泥地听讲座,遇到雨天师生们还要穿戴斗笠蓑衣上课,甚至雨水拌饭拌菜吃。
但“草棚”虽简陋,却阻挡不住师生们求学的热情,这段岁月成了师生校友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华南师大的师生们正是在一座座简陋的草棚下,凝聚出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统,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华师人砥砺前行。
1982年,华南师范学院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从“院”到“大”的蝶变,虽一字之差,却承载着华师一代代师生的期盼。这所师范院校从此站上了新起点,在坚守“师范性”的基础上,朝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进入新千年,为筹备70周年校庆,华南师大征集设计了新的校徽,图案为三个“人”字的交叠,阐明“以人为本”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治学要义。校徽主体点线相连,寓意“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交叉和延伸”;色彩层次分明,传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育人意义。
今天的华南师范大学,从一百年前硝烟四起中艰难办学,到如今,已发展为国家“双”世界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自始至终,华师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扎根南粤、笃志树人,为中国教育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02行为世范,百年弦歌在华师石牌校区中山大道,第一课室大楼上镌刻着“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
短短十六字,却是代代华师人不悔的坚守。从1933年开始,在林砺儒先生创校时期,他就广纳英才,为师范教育的理想四处奔走。“在师资训练机关里的训练,自然应涵养其情操志趣,磨炼其操守,鼓舞其忠诚,求其堪充师表。”一批批民国先生,钻研理化、开垦人文、勤勉育人,以培养优秀国民为己任。
在心理学界,占有“南高北潘”独特地位的高觉敷教授,将近不惑之年,毅然来到讲台,创办了华南师大心理。以及阮镜清教授,垂暮之年坚守学校,重振心理。这两位老先生,用他们为教育事业奉献的赤诚之心,开启了华南师大心理学教学与研究的先河。
被尊称为华南地理界“曾公”的曾昭璇教授,他一生致力于地理研究,矢志不渝献身于地理科学,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培养了大量地理人才。其艰苦奋斗的“曾昭璇精神”,对华师地理系以及整个华南地理界影响深远,深深感染着华师后学。如今的世界名山丹霞山,就出自曾老的“丹霞地貌”科学术语。
著名生物学家莫熙穆教授,从师大学子到师大老师,他为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路,风雨牧草,投身科研,创新了“雨伞与棉被”理论。并且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走,推行乔灌草综合法,为广东水土流失地区带来了绿色生机。一代国学大师、艺术大家饶宗颐先生,情系岭南。在青年时代,他曾在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任职文史系教授,并发表了他研究甲骨文的第一篇论文——《殷困民国考》,致力于推动东学西渐。华师80周年校庆期间,饶公专门题字“木铎金声”,书写华师人在战火纷飞中弦歌不辍的坚守,以此缅怀华师流金岁月,继承劝勉勤奋之志。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华师精神,始终指引着一代代的华师学子,引领他们书写青春的篇章。不懈开创中国心理学道路的老师莫雷,为国争光的泳坛女神刘湘,助力贫困学生圆梦大学的洪佳文等,后辈乘风破浪、奋勇拼搏,从华师校园走向世界。03敢闯敢试,屡践致远改革开放,风起南方。华南师大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深深融入华师的基因。华师抓住毗邻港澳的优势,1985年率先赴港澳办学,除本科外还招收“在职兼读”研究生,培养了近七成澳门基础教育师资,成为内地最早到港澳办学的高校之一。
澳门回归五周年时,胡锦涛同志走访澳门一户普通人家,得知其两个子女均就读于华南师大,连连称赞道,“华南师范大学是咱们国内数家师范大学之一”。除此之外,华师还创办了新中国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建成全国第一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率先实行委托培养大学生制度,成立全国教师教育学部……在全国高等教育版图中,这一系列华师“”,为广东乃至全国教育改革留下了生动注脚。建校91年,学校建设成效愈发明显,优势远不止师范这一个。
华师物理学入选国家“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部最新一轮评估中,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等4个获评A类,其中心理学获评A+;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数学、物理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等12个进入ESI世界前1%。华师始终坚持“科研强校”战略,在打造优质教学平台方面,学校现拥有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科技类科研平台65个,以及人文社科国家部委和省级科研平台56个,为创新人才培养开辟科研乐土。厚植创新的土壤,华师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现如今有人才188名、……、院士(含双聘和外籍)8人、国家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15人、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15人,还有11位“国家特支计划”人才,以及13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在许多国家重点领域贡献突出。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学校的长足发展,华师毕业生就业*也是连年升高,根据学校发布的最新就业报告显示,已达90.5%,其中,超过70%以上的毕业生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就业。做北上广“三足鼎立”的师范大学,迈向世界,华师正在路上。04砥砺九十载,归来仍少年在华师上学有一个好处,每年都能见证高考改卷。你可能在校园的某个路口,就能偶遇到自己的高中老师。
图源:公众号@晚安华师从1989年开始,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每年都委托华师组织全省高考评卷工作,距今已经35年了。其中,许多高考长,也都来自华师。不少华师学子都曾调侃到,没准期末考试的出卷人,正是当年高考出卷人。真是应了那句:“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胜高考!”与此同时,学校享有“食在华师”的美誉,被学生笑称为“华南吃饭大学”。《南方都市报》曾对广州多所高校饭堂进行测评,华师位列8所高校第*,成为公认的广东最好吃的高校饭堂之一。
华师根深本固、枝繁叶茂,在广州、佛山、汕尾拥有“三校区四校园”,分别基于优势错位发展,尽显高水平大学风采。广州校区是学校主校区,重点发展师范教育和文理基础;南海校区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软件科技园内,主要推进新工科建设;而汕尾滨海校园,紧邻深汕合作区,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每年秋天,由华南师范大学*早引进的异木棉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得灿烂的粉白花海,美不胜收,是南国独有的浪漫。
“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石牌校区的图书馆,有颜值又有内涵,让师生们无法不爱。馆藏文献5679381册,装载着华师学子五彩的梦,不仅常常以超高颜值在朋友圈刷屏,还多次获《人民日报》微博点赞。
但较于同在石牌校区的图书馆,宿舍楼确实是略显简陋,一度被网友们调侃为“古董”,被学生们戏称“可以拍中国功夫”,吐槽上了微博热搜,但据说目前已经在翻新了,翻新后的样子或许值得期待。“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今日之华师,历经千帆,矢志不渝;今日之华师学子,述往思来,踔厉奋发,赓续着历代先贤的荣光与梦想,为华师事业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逐梦前行。//更多好看的@准大一新生,你需要知道的大学潜规则:分班考、四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