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上篇:《意大利留学3.0:在文艺复兴发源地,解锁未来世界的“非典型”生存法则》但丁的《神曲》虽创作于14世纪,但其对人性、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洞察,与当代气候变化议题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而博洛尼亚大学开设“人类世研究”,用但丁的诗句解读气候变化;“人类世”的提出与争议 (引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点击红色部分可跳转通过但丁的诗句与意象,我们可以从宗教、哲学和人文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气候危机的本质与启示。以下是结合《神曲》文本的解读:01地狱火雨与极端气候的警示
但丁在《地狱篇》第七层第三环中描绘了渎神者受罚的场景:> “空中降下无穷无尽永恒的火雨,沙地被烧得滚烫,罪人无处可躲,翻滚着试图逃避这上下交加的炮烙”。 这一意象与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高温、野火肆虐的现实形成强烈对照。火雨象征人类对自然的傲慢与亵渎——工业化进程中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正如渎神者对神圣自然法则的蔑视。卡帕纽斯因狂妄挑战天神宙斯而遭雷击的情节,亦映射了人类对科技力量的盲目自信,最终可能招致自然的“天罚”。02自然秩序的失衡与但丁的宇宙观
但丁的中世纪宇宙观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九重天环绕运转,天使管理天体秩序,而人类的道德与自然法则紧密相连。在《天堂篇》中,但丁写道:> “自然的力量构成了天体的运行……一切存在都需遵循神圣的和谐”。气候危机的本质正是这种“和谐”的崩坏。工业文明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正如但丁笔下因贪婪和腐败而混乱的人间社会。若将但丁的“九重天”视为地球生态圈的隐喻,现代人类对大气层(类似“空气与火焰的包围”)的破坏,无异于撕裂了宇宙的秩序。03炼狱的净化与人类的救赎可能
《炼狱篇》中,灵魂通过忏悔与苦修逐渐净化,最终升入天堂。但丁在开篇写道:> “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这“黑暗森林”可解读为人类陷入气候危机的迷茫。炼狱的阶梯式净化过程,恰似人类需经历的生态觉醒:从否认气候变化的“罪”到主动减排的“赎罪”。但丁强调理性(维吉尔)与信仰(贝雅特丽齐)的双重引导,暗示解决气候问题既需科学理性,也需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04贪婪之罪与生态剥削的批判
但丁将贪婪者打入地狱第四层,让他们永世推动巨石相互撞击,象征欲望的无止境与自我毁灭。他在《地狱篇》中痛斥:> “你们将金银当作神明崇拜,却践踏脚下的土地与天空”。 这直接指向现代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气候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但丁所批判的“贪欲”——对经济增长的无限追求,牺牲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05天堂的启示:重建与自然的共生
在《天堂篇》的第九重天,但丁最终领悟:> “爱推动太阳与其他星辰”。这一诗句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动力是“爱”,而非征服与控制。应对气候变化,需将“爱”转化为对地球的共情: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整体主义”。但丁用俗语写作《神曲》的勇气(而非拉丁文),亦可激励当代人打破既得利益桎梏,用创新与协作重建与自然的对话。
博洛尼亚大学在多个领域设有与人类世研究相关的跨学科课程和研究方向,尤其是在环境科学、全球文化、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等领域。以下是相关的专业及研究方向,供感兴趣的同学们参考: 1. 全球文化硕士(Global Cultures)
-课程内容:结合历史、政治思想、人类学和地理学的跨学科方法,分析全球化进程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探讨全球与地方关系。 -研究方向:涉及全球化对人类与地球关系的影响,包括环境变迁、文化互动等,与人类世的跨学科研究相关。 -双学位机会:与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合作,可深入社会学与历史学领域的研究。2. 资源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硕士(Resource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课程内容:聚焦资源管理、经济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分析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长期影响。 - 研究方向:探讨人类世背景下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的冲突与协调。3. 数字人文与数字知识硕士(Digital Humanities and Digital Knowledge)
- 跨学科潜力:结合人文科学与数字技术,可用于分析人类世的文化记录、环境数据可视化等。 4.精准农业与可持续农业(Precise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5.低碳技术和可持续化学(Low carbon technologies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6.气候科学(Low carbon technologies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博洛尼亚大学作为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鼓励跨学科合作。例如:- 医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研究人类健康与环境变化的关联。- 法学院与政治学院:探讨环境政策、国际治理与人类世的伦理问题。(如需更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以获取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à di Bologna)是广泛公认的*古老的大学,建立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末出现的世界上第*所法学院。在以拉丁语为主要学术与研究通用语言的中世纪及近代欧洲,博洛尼亚大学始终保持着欧洲文化与学术发展的中心位置,并引领了欧洲大学体系的改革。博洛尼亚大学的校园建筑保留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特点,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美的15所校园之一。博洛尼亚大学的图书馆系统庞大,藏书量丰富,包括38个图书馆,总藏书量达125万册,并订有2500种报刊。博洛尼亚大学的历史档案馆内收藏了大量大学创建以来的重要文献,对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研究十分重要。博洛尼亚大学被人们称之为“博物馆大学”,有大约30个博物馆和一个植物园,其中较著名的有天文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矿物博物馆、物理博物馆、动物博物馆、人类博物馆、解剖博物馆和病理博物馆等。结语:但丁的现代性呼唤但丁的诗歌不仅是中世纪的挽歌,更是对未来的预言。他在《神曲》中反复强调:“你们须战胜气喘,快从地上站起,用精神去战胜沉重身体”。面对气候危机,人类需以“精神”(即道德与智慧)超越短视的“身体”(物质欲望),在但丁的诗意宇宙中寻找重生的力量。正如地狱的烈火警示毁灭,天堂的光辉指引救赎,气候行动的紧迫性,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炼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