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苏嵌教育

找工作尽量从你够不着的开始,能少走不少弯路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9日

我有个学弟,去年毕业找工作那会儿特有意思。一开始他专盯着那...

我有个学弟,去年毕业找工作那会儿特有意思。

一开始他专盯着那些"稳妥"的公司投简历,什么月薪五千的小公司啊,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岗位啊,觉得自己十拿九稳。结果面了三家,两家给了offer,他反而纠结得要死——总觉得自己是不是还能更好。后来他听了我的劝,开始投那些"想都不敢想"的公司。你猜怎么着?最后进了家外企,工资直接翻倍。这让我想起网上那句话:找工作这事儿,就得从你"够不着"的开始,能少走不少弯路。1. 圈层跃迁:改变的不只是收入你进了更高的圈子,就会开始看到普通圈层看不到的机会:项目、资源、甚至婚姻。

太多人找工作像在菜市场买菜——专挑蔫儿了吧唧的烂菜叶子砍价。明明能买新鲜大白菜,非觉得自己只配得上处理货。我见过985毕业生去应聘行政岗,也见过海归硕士抢月薪四千的工作。不是说不可以,但你这不相当于拿着金饭碗要饭吗?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锚定效应"。简单说,你第*个接触的信息会成为后续判断的基准。找工作也是这个理——你先面了家月薪两万的公司,就算没成,回头再看月薪一万五的岗位,心态都不一样了。但你要是从月薪五千开始面,后面每涨一千都觉得自己赚大了。我认识个腾讯HR,她跟我说个秘密:大厂校招时,经常会把明显不够格的简历也捞来面试。为啥?就是为了给这些"潜力股"心里种个种子。过两年这些人经验攒够了,第*个想到的就是回来投腾讯。你看,公司都懂得给你"够不着"的机会,你自己反倒不敢想?2. 高配筛选:为什么奢侈品从不打折?当然,不是说让你瞎投简历。策略很重要。我的建议是:把想投的公司分成三级。*上面是"梦想公司",中间是"跳一跳够得着",下面才是"保底"。投简历的顺序得倒过来——先冲最难的。就算挂了,你也积累了和公司面试的经验,后面面普通公司简直降维打击。这就像奢侈品定价策略。爱马仕从不打折,LV很少降价,为什么?因为它们要维持"高配"形象。一旦你心里把某个品牌定位为"高端",以后再看到类似产品,就会不自觉拿它当参照物。找工作同理,先挑战最难的公司,你的自我定位会完全不同。有个数据特有意思:普通求职者平均投20份简历拿1个offer,但那些专挑"高攀"公司投的人,往往投10份就能成1个。不是后者更优秀,而是他们筛选公司的标准更高。你觉得自己配不上好公司的时候,好公司可能正愁招不到人呢。3. 市场抬价:你的价值由*高出价者决定房产销售有个经典套路:开发商总会先推出几套"楼王",价格比普通房源贵30%,然后告诉你"所剩不多"。其实他们根本不想卖楼王,就是为了让普通房源显得"实惠"。这就是市场抬价——通过设置一个高锚点,改变你对其他选项的价值判断。找工作也是一场自我拍卖。你的价值不是由你决定,而是由市场上出价*高的那家公司决定。我有个朋友,原本在小公司拿8K,跳槽时先面了家给15K的,虽然没成,但从此心态完全变了。后来他再面12K的岗位,谈薪时底气十足:"我之前面过给15K的..."最后成功以14K入职。金融市场上这叫"价格粘性"——人们总是习惯以当前价格为基准做判断。如果你一直待在低薪环境,就会默认自己"只值这个价"。打破这个魔咒的方法,就是主动接触更高报价的市场。4. 反脆弱:失败越早,成本越低刚毕业时,我*庆幸的就是早期面试挂了几家公司。那时候失败几乎零成本——反正还没工作,面挂了就当积累经验。但等你在小公司待了三年再想跳槽,每次面试都像生死考验——不成功就可能面临降薪或失业风险。塔勒布在《反脆弱》里说:有些系统能从冲击中受益。找工作也是如此。年轻时多经历几次"够不着"的失败,反而能培养出对职场波动的免疫力。那些一直待在舒适区的人,等到35岁危机来临时,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有个现象很有趣:学校生往往更容易进公司。不是因为学校多教了什么,而是他们从大二就开始面高盛、麦肯锡这些"不可能"的公司。到大四时,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面试节奏,而普通学生还在为人生第一次群面紧张到手抖。5. 执行策略:如何科学地"高攀"具体怎么做?分享三个实操建议:1) 简历海投+精准打击前10份简历全投"梦想公司",别管匹配度。目的是摸清公司的用人标准。后面再根据反馈调整策略,有的放矢。2) 制造竞争假象:面试时不经意提到"另外两家公司也在流程中"。这不是撒谎,而是利用"稀缺效应"抬价。就像房产中介总会说"有好几个客户在看这套房"。3) 设置薪资锚点:谈薪时永远让对方先出价。如果被迫先开口,就说一个比你预期高30%的数字。这个数字会成为后续谈判的基准。说到底,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你永远追不到你看不上的人。但你要是敢对女神说"我觉得咱俩挺合适",*坏的结果也就是被拒绝而已。可万一成了呢?那不就赚大了?所以别老在舒适区里打转,往外够一够,说不定就够着更好的未来了。end青年研究室 推荐阅读  点击标题可跳转1、90后应该有多少存款?有人说90后人均存款几十万,也有人说自己还在“月光”边缘挣扎。2、广东36年老大哥的地位差点被江苏超越,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啥3、2024年居民存款总额暴涨!都说经济不好,到底谁在偷偷存钱?

青年研究室感谢关注,话题不限,闲聊职场,经济,就业,民生。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加微信咨询
徐老师 @南京苏嵌教育
微信号:151******60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零食店遍地开花:你家楼下一定开着一家零食有鸣 江浙沪为什么没有夜生活 为什么很多人在一家公司干两三年就跳槽?这届打工人真的"不忠诚"吗? 三十万的车满大街跑,但却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拿出30万 为什么专家说关税超过后,再增加就没意义了?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