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明日生涯教育研究院

《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生涯教育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9日

【摘要】202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印发《关于加...

【摘要】202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鼓励高校设立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专业”,标志着我国生涯教育进入系统性、化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从事了十年生涯教育研究和生涯规划咨询的机构,教研团队第一时间进行了专题学习和研读,并与数位在高校负责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研究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结合政策文本与行业实践,从建设、产教融合、技术赋能、师资培养四个维度,剖析生涯教育的发展趋势,并提出适配性建议。01从“服务模块”到“体系”:生涯教育的化转型《意见》明确提出“将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并“设立专业”,这一突破性政策直接回应了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痛点。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但传统高校教育体系中,职业规划课程长期处于选修地位,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仅2万人),难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职业迭代加速的挑战。化建设将推动生涯教育从“零散服务”向“学术体系”跃升。一方面,通过设立“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可系统性培养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填补专业化师资缺口。另一方面,教育部将推动规划教材与示范课程开发,为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这一转型本质上是将生涯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框架,通过建制实现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制度化。02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耦合”: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政策强调“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要求高校联合企业开发微专业、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并建立实习就业联动机制。例如,教育部“双千计划”指导高校开设1000个微专业,覆盖新能源、人工智能、银发经济等战略领域,通过模块化课程快速响应产业需求。这种深度融合体现在三个层面:课程设计市场化:通过红黄牌专业预警、动态调整布局,倒逼高校关闭就业*低于阈值的专业,同时增设数字化、绿色经济等新兴方向;培养过程场景化:推动学生至少完成一次寒暑假实习,并利用保险与税收优惠激励企业提供岗位,使职业体验嵌入学习全周期;评价标准社会化:将就业质量纳入“双”评估体系,构建“招生—培养—就业”闭环反馈机制,打破高校自我循环的惯性。03从“经验驱动”到“数据赋能”:生涯指导的精准化升级政策提出建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推进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互联,标志着生涯教育进入数据驱动时代。当前,职业规划仍依赖MBTI等传统测评工具,难以匹配元宇宙内容创作、AI训练师等新兴职业场景。《意见》要求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开展前瞻性供需分析,为精准化指导提供支撑。技术赋能的实践路径包括:个性化画像:整合学业*、实习记录、职业测评数据,构建学生能力矩阵;动态预警:通过就业风险分级模型,识别低竞争力群体并实施定向干预;智能匹配:利用算法推荐实习岗位与微专业,缩短人岗适配周期。这一转型将推动生涯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滴灌式服务”,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04从“兼职辅导”到“专业认证”: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中,80%为兼职人员,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意见》明确要求职业规划师需通过国家认证,并将其纳入新职业目录,此举将重塑行业生态。职业化建设的核心策略包括:资格准入:建立统一认证标准,要求专职教师持证上岗;双师结构:引入企业导师,组建“高校教师+行业专家”教学团队;职业发展:设立职称序列,保障薪资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通过制度设计,可破解当前师资“边缘化”困境,为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撑。05挑战与对策:迈向均衡发展的生涯教育生态尽管政策框架明晰,实施中仍需突破多重瓶颈:区域失衡:中西部高校资源有限,需通过专项补贴、远程教育共享老师课程,缩小数字鸿沟;课程创新:需开发适配Z世代认知特点的混合式教学工具,如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评价滞后:现行就业*统计无法反映就业质量,应引入薪资水平、职业发展指数等多维指标。建议构建“政—校—企—社”协同机制:政府提供专项基金与税收激励;高校建立跨学科教研中心;企业开放岗位与数据资源;社会组织参与标准制定,最终形成生涯教育共同体。【结语】《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生涯教育从“末端干预”转向“全周期设计”,从“辅助功能”升维为“战略工程”。未来,随着体系完善与技术深度融合,生涯教育将不仅是就业问题的解方,更将成为个体终身发展、社会人力资源优化的核心引擎。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需以更开放的态度拥抱变革,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处,书写中国生涯教育的新范式。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 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 2025.[2] 教育部. 部署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024.[3] 教育部. 开展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指导高校开设1000个微专业. 2025.[4]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就业服务体系市场化转型路径研究. 2025.[5] 南都新闻.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低保政策解读. 2025.

#四川省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四川省妇女儿童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明日生涯教育

加微信咨询
明日教育老师 @明日生涯
微信号:Mrj******06

科学规划学业,缔造职业幸福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强基计划升学黄金周开启!明日生涯教育联合多所双高校开启报考盛宴 丽月,女性她力量 “少即是多”--优化学习习惯培养,降低“启动成本” 高2022级成都二诊划线公布!关注院校定位 《2025年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实施规定》解读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