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圣马丁 硕士 叙事性环境皇家艺术学院 硕士 数字指导皇家艺术学院 硕士 信息体验设计伦敦传媒学院 硕士 虚拟现实伦敦大学学院 硕士 电影和视频游戏建筑 伦...
中央圣马丁 硕士 叙事性环境皇家艺术学院 硕士 数字指导皇家艺术学院 硕士 信息体验设计伦敦传媒学院 硕士 虚拟现实伦敦大学学院 硕士 电影和视频游戏建筑 伦敦大学学院 硕士 沉浸式纪实叙事 格拉斯哥大学 硕士 遗产可视化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硕士 游戏设计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硕士 计算机艺术
申请背景,申请方向与为什么决定选择留学?
我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展示设计专业,申请的是数字媒体方向研究生。最初在本校保研和留学之间纠结权衡了很久,当时也拿到了推免资格,但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学。可能对于我来说,不管是有些跨学科的申请,还是放弃保研、去往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习,都是逼自己一把跳出舒适圈。我害怕“安全感”会杀死我更多的可能性,也期待未知和挑战。
都申请了哪些院校专业,拿到了哪些offer?
已拿到offer:UAL - CSM - MA Narrative environmentsUAL - LCC - MA Virtual realityRCA - MA Digital directionRCA - MA Information Experience DesignUCL - MArch Cinematic and Videogame ArchitectureUCL - MA Immersive factual storytellingGoldsmiths - MA Games and playful designGoldsmiths - MFA Computational ArtsGlasgow - MSc Heritage visualisation
分享一下申请的Timeline,并如何规划时间?
我作品集做了差不多一年不到的时间吧(主要是之前都比较拖拉哈哈哈到了24年夏天快要开始申请了才开始比较集中精力高效完善材料,每天键盘敲爆),差不多在11月到1月陆陆续续把选校都提交完成了,25年1月到3月参加各个项目面试,并陆续收到offer。
对iaia的申请流程有哪些体会呢?
老师们都特别负责认真,事无巨细地全程跟进;从申请开始到拿到offer之后确定offer等流程,文书老师、教务老师都很亲力亲为,有时候很晚了都还在帮我改文件,除了专业学习,在熟悉申请流程和文书写作规范上我也和iaia的老师们学到了很多。一开始了解iaia是和顾问老师的一通电话。她没有一上来就问我预算多少、想去哪个学校,而是很耐心深入地和我讨论了我的兴趣点,这让当时对自己未来其实不太明确的我对留学的方向有了初步的认知。第二次就是在线下和顾问老师以及后来带我作品集的雨薇老师深入地聊,当时就初步确定了想申请伦艺的ne这个项目,并且现在也如愿拿到了该项目的offer。
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申请了这一方向?
我的本专业展示设计,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跨学科的专业。在几年的本科学习中,我进一步发掘了自己对于利用信息数字手段去参与融合设计的兴趣,感觉这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方向,虽然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艺术生来说,刚开始接触编程等知识有些困难,但于我而言那种持续探索的乐趣是更大的,因此我也想在研究生阶段能够在这一方向领域上有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
请详细讲述一下你在iaia期间接触的导师吧!
雨薇老师:雨薇老师是我的作品集负责老师。在选择机构的时候就听很多学长学姐说,比起选择机构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和自己契合的老师,因此我特别幸运能够遇到雨薇老师,她总是能get到我在选题和创作推进时候的一些突然的灵感和小巧思,并且在我抛出一个灵感的“枝”的时候,雨薇老师能够帮我把这个灵感想法接下去并延伸出更多的东西,发给我许多相关的参考让我下去看,真的学到了很多,并且这也是我几个作品都能很顺地推进的原因。
冬冬老师:冬冬老师负责了我整个作品集的排版和视频把控等。不得不说冬冬老师真的非常严谨细致和要求完美,有时候其中一张左右有一点没对齐冬冬老师都能一眼看出来,一点划水的机会都不给我。特别是在后期我作品集的基础完成,但要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修改排版,真的是特别繁琐的工作,但冬冬老师都全程细致入微地帮我挨个去调整,只要有一点瑕疵都会让我返工hh(因为总被返工,我和另一个小伙伴开玩笑管这个叫冬(咚)的一击)
聊一聊在iaia学习上课期间的感受吧!
在完成作品集期间和iaia的另一个同学一起完成了两个合作项目,收获了新朋友的同时也让我在这两个项目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都很多。我们互相鼓励帮助、完不成ddl的时候一起焦虑,让我在合作中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做作品集,也是提升自我的过程。
作品集当中你觉得最难/*有趣的部分是哪里?
最难的一个是游戏引擎的使用和交互的实现,因为我之前其实并没有很多做交互的经验,刚接触软件感觉特别头大;另一个就是实体装置的制作和拍摄,我的几个展厅和装置体量都很庞大,当时正值夏季*炎热的时候,隔三岔五地搬东西布展搭装置、甚至还和几个老师一起到野外去进行拍摄,大家都很辛苦,但好在最后呈现出的结果证明这些辛苦还是很值得的。
作品想呈现的核心主题/内容是什么呢?
我的作品主要围绕着物质及非物质的修复和保护,这个来源于我的第*个作品、围绕重庆茶馆的数字装置和展览,它让我关注到了地方文化气息的继承问题,不止是复原老物件和在传统博物馆里展出能足够的,更重要的是过去地方记忆和模式的延续、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思想也深入我其他的几个项目中,不断地关注到更多其他地区的文化历史故事。
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满意的一个项目?
我*满意的一个项目是TO BE WATER。这个项目以北京潮白河这一条历史上潮汛不断、如今几乎全部流域被人为管辖的河系为基础,在思考如何对水系进行修复的同时,重新考虑了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类以外的事物的权利与主体性。这个项目我运用了vr及沉浸式展览的手段结合,设计了以水本身为第*视角的游戏情节及场景,旨在让体验者能够站在“水”的视角去体验和理解共情。
分享一下面试经验与印象深刻的点吗?
我在准备面试时都会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去补充一些相关材料,并在面试回答的时候主动去插入探讨这些信息,例如在面试ucl的cva时我提前准备了一些印象深刻电影游戏建筑的设计案例,并思考了它们的特点和意义;而在面试ual的ne前我提前多看了一些叙事类的展览设计案例,与本专业结合的同时去回扣项目的主要方向;并且主动地提出观点和讨论能让面试老师对这样的独特思考有更深的印象,这两个专业当时的面试效果也都很好。
通常会在哪里搜集信息和灵感来创作作品集?
通常会在Pinterest上获取一些意向灵感,或者MANA、数艺网、Youtube上看一些优秀的数字媒体作品案例;但我觉得数媒的设计不能只局限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信息资源,有时候去看一些技术类的前沿文章、或者文学作品,都能从不同维度刺激到自己的思维。
最后给还在准备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建议吧!
建议抓紧时间,不要虚度光阴。不光是完成作品集和文书材料,抓紧时间学习和提升个人能力也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在做作品集的时候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论是申请中还是未来正式读研期间,个人的自学能力都非常重要。
导师团队教学主管:冬冬老师项目导师:雨薇老师排版老师:冬冬老师教务老师:赵老师以上就是本期iaia梦想家的对话与分享更多关于艺术留学申请/作品集辅导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艺师姐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免费试听课iaia艺盟 | 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