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EC#sketchbook(*本期《翻翻看》视频内容...
#BTEC#sketchbook(*本期《翻翻看》视频内容在文尾)被分得越细,越难找到共鸣?——这位BTEC学生用“异化”主题反思万物的相似性今天由预科中心的希雅老师,以视频加解说的形式深入分析,带大家了解sketchbook的具体内容。BTEC艺术课程的第二单元主题是Alienation(异化)。很多同学会从社会议题切入,也有人选择表现身份、身体、形式的“变异感”。但今天要介绍的这位纯艺学生,选了一个很特别的角度:他没有急着定义“异化”,而是反问——我们真的需要被区分得那么细吗?于是他的项目副标题,叫做Synchronicity(同步性),讲的是“相似性”和“统一性”。他整本sketchbook,像是在用一张张图、一页页手写笔记,悄悄告诉我们:你以为的“分类”和“不同”,其实也许只是你没看到的“相似”。
从MBTI到星座你真的找到共鸣了吗?
项目初始,他画了一张Mind Map。在这个图中,你可以看到他对“异化”的出发点,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分类机制——我们用星座、MBTI找“同类”;用简历表格区分人的出身、学历、职业、地址;甚至指纹、DNA,也成了人被分门别类的方式。
但他反过来思考:我们明明是为了找到“相似的人”才去分类,结果却越分越细、越找越孤独。于是他提出一个看似简单但意味深长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被区分得这么清楚吗?”
当科学的世界出现重复的纹理
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他做了非常多跨学科的调研。他找来了自然界中的各种案例。鸭嘴兽,就是他第*个例子——它被说是“四不像”,但他觉得恰恰是“什么都像”。接着他研究植物根茎、神经网络、电闪雷鸣、人类血管、甚至云层与海浪的结构,发现它们在形态上惊人地相似。这些图像不仅是自然现象的体现,也是“人”和“非人”之间共通秩序的证明。他说:看起来不同的事物,其实遵循的是同一种结构逻辑。于是他开始尝试一种更“艺术化”的表达——将这些图像进行纹理重叠、并置,以及叠加,形成新的视觉样式。
实地调研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项目的实地调研部分,他选择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他在那里走了一整天,用镜头记录下地面的树枝、远处的建筑、水面的倒影、天空的云层、动物的轮廓……他把树干和鹿角、金属腐蚀纹理和干裂的树皮、海浪的卷动和雷电的走势一一重叠拼贴,生成了一系列视觉实验图。这些作品看上去像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又像是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它们的共性是什么?相似。极高的相似。他甚至将一根树枝与人的手指形状做对比,发现彼此的“节段”与“走向”几乎一致。他开始相信,也许“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特别,人与自然、人与物,其实始终在共用一种造型语言。
万物归一世界本来就不分你我
项目的最后部分,他从图像实验回到了“思想的提炼”。他查阅了传统中医的理论,发现在古人的逻辑里,万物本就相通,植物对应器官,根茎象征脉络,五行对应五脏六腑。他说:“分类不是问题,但如果把分类当成界限,那我们就错了。”于是他把所有调研、图像、感受汇总成一套纸质装订作品,你能在其中看到他与自然对话的全过程,也能感受到:他不是在给“异化”下定义,而是在打破定义,重新找回人的归属感。
以上就是我们本期的《翻翻看》系列内容。下期我们将带来他项目的下半部分,欢迎持续关注。2025-2026年度BTEC课程正在火热招生中,我们将继续携手英方认证课程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日制、系统化的艺术预科支持。如果你也想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一套有深度、有风格的作品集,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并关注,小助理带你详细了解我们的BTEC艺术设计课程。 本期翻翻看视频
往期翻翻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