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扛得住艰难,才配得上梦想读研一年:那些被重构的“人...
关注我们扛得住艰难,才配得上梦想读研一年:那些被重构的“人间清醒”时刻 研一开学前,我的朋友圈还飘着"文献即吾乡,实验室即战场"的豪言壮语,直到被开学第一周的"文献计量学导论"当头浇下一盆冷水——老师用PPT讲了三节课如何用Excel。学术滤镜碎了一地以为读研课程一定很高级很有用,一定不能像本科那样说水就水了;课题专业性很强需要读很多文献做很多准备……但事实上:课题也是导师丢出来的边角料,读研水课也不少,创新可能就是缝缝补补。刚开始的口号“愿意为学术奉献一切,一切听从导师的指挥”,周五的组会周一就开始准备了,PPT改了一遍又一遍。但到后来开组会:导,我这周没什么需要汇报的!导,我深刻反思(真的没什么要汇报的了……)但是话说回来,或许从侧面说明我的科研独立性增强了,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嘻嘻另外,除了水课,研究生期间的知识水平,和本科相比高出的维度可不是一星半点,经常感叹自己连中文都要看不懂了。导师虽然不会一直管你,但一定会push,推你出东西,很容易让人焦虑。
所以奉劝大家,一定不要沉浸在焦虑的情绪里,一定要多提升自己:虽然水课泛滥,但可以进行信息甄别:学会在80%的注水内容里捕捞20%的真知灼见,这种生存技能比知识本身更珍贵。真正的突破往往始于对既有范式的怀疑。当你的第一篇论文被导师批注"建议重写"时,恭喜你,已经摸到了学术修炼的第*重门。不要只待在狭小的屋子里生活的深度要用脚步丈量不被困在“优绩主义”里,是*大的谎言讲真,读研身边的同学都是“卷王”,野心很大,而且不只是学术,还有人脉关系之类的,更是卷!当你看见你的同门发朋友圈,配图是:和某某学术大佬合照你就躺吧,一躺一个不吱声。看到同门发论文,也是很季度的。表面祝贺,内心疯狂发问号:凭什么?导师不是不管的吗?(发现自己也不是啥好人哈哈)。草台班子不少,大佬也不少。好好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真的,虽然读研确实很累,但一定要多爱自己。可能有很多同学会觉得同龄人都开始工作了,自己偶尔还要思考找家里要钱,甚至休息时间出去吃顿好的,多买点东西也会愧疚,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应该这样?我告诉你,读研是给自己读的。“学历贬值”的确是事实,或许你读了研究生不一定能找到远超本科生的工作,但你一定多了选择的能力和机会,读研也是对自己的突破。真正意义上开拓你的眼界和视野,学会自己摸索客观世界,自己尝试建立联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能你也不能完全体会到这些意义。但有一点:比你一直纠结要好得多得多不要纠结啦,往前走就是*好的,你自己是*好的。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学长学姐上岸经验考研、课程咨询
校长带你上岸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