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国外延续一百多年的卓有...
直播预告:“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国外延续一百多年的卓有成效的英才教育、天才教育,在我国却发展不起来?”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了85岁高龄的著名教育家、慈善家、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近些年来*关心的话题。他指出,如果说我国在理工科建设、尖端科技等方面落后发达国家有数十年的话,那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英才教育方面落后了上百年。问题的根源,在于许多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六大误区”。近日,由《重庆高教研究》编辑部、《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杭州国际城市研究中心、杭州天元公学等共同举办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举办。米特世界教育创始人汪然老师、王权老师应邀参会,并与会议发起人杨德广校长亲切交流。今天,MEET视界与您分享杨德广校长主题报告的核心观点。一起来看教育家怎么说——
误区之一:3%与“每一个”。有人主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不能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关注每个学生”与“关注尖子学生”?对此,杨德广校长说,我国有1.65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中90%是正常学生,7%是亚正常学生即智障残疾学生,另外3%是超常学生(天才、英才学生)。我国对“90%”、“7%”的学生都很重视。然而,对“3%”的这批超常学生,却少有过问和关心。杨德广校长强调,3%的超常学生、尖子学生,犹如埋藏在地下的真金白银,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并千方百计把它开发出来,要尽可把他们选送到优质学校、优质环境中接受优质教育。误区之二:用“公平论”随机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有人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选拔和培养,会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被选拔出来的学生倾斜,是不公平的。”对此,杨德广校长表示:优质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公平与否,体现在机会和过程的公平。拔尖人才掌握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早出人才、多出人才,“这就像高性能的战斗机,只能由优秀的飞行员来驾驶。”“好学生进不了好学校,才是*大的不公平!”杨德广校长掷地有声。误区之三:“培养拔尖人会伤害大多数学生自信心”。有人认为,“如果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会伤害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这种说法乍听很有道理,实际上是一种平均主义思维在作怪!”杨德广校长坦言,照此说法,不能设置优质学校,不能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了。他指出,竞争具有积极价值,合理设计的竞争机制、挑战机制,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促进成功型思维形成。反之,平均主义、一刀切的模式将造成双重损耗:一边是超常学生、拔尖人才得不到充分发展,另一边是普通学生被迫接受超负荷的训练,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最终导致整体教育效益的下降。误区之四:“尖子学生将来不一定成才”。还有人说,“尖子学生将来不一定能成才”,“高考无一人成才”。对此,杨德广校长认为,人才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尖子学生将来不一定人人能成才,这一命题是对的。然而,如果不抓尖子学生的早期选拔和培养,就不可能有大批人才的涌现。如果以此来否定拔尖人才早期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性,那就是一叶障目!”误区之五:“分班制”不公平。尖子学生与一般学生、后进生是分开编班好还是混合编班好?有人主张混合编班,认为否则就是对后进生的歧视。在杨德广校长看来,分班制、混班制值得探讨,但站在培养拔尖人才的立场上,应实施“分班制”,对于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给予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加快他们成才。“这些学生具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质,将来是要在国际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中挑重担、扛大梁的,不能让他们承担帮助后进生共同前行的任务。”杨德广校长直言不讳,“这是浪费人才,也是拔尖人才早期选拔、培养的又一个误区!”误区之六:“过早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有人认为,“过早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高强度地学习和训练,会给学生带来过大压力。”“这种观念对大多数学生是有道理的,但不适合3%的超常、天才学生。”杨德广校长强调,培养“超常人才”,就必须用“超常方式”。建议把竞技体育、航天员训练的一些方法运用到“竞技教育”上来,对3%被挑出来的超常学生,采用全面发展和高强度的训练。而在选拔过程中,不仅要看智商、天赋,还要看综合素养,尤其是思想品德、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每个被选进来的学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有为国成才、经受艰苦磨练的思想准备,立志成为拔尖人才、人才、人才!”杨德广校长语重心长。对于杨德广校长的观点,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交流。点击查看杨德广校长更多观点:85岁上海著学校长发声:把大批资优学生排除在优质学校的大门之外,是*大的不公平!点击上方名片关注“MEET视界”获取更有品质和深度的教育资讯
米特世界教育:为未来精英提供教育规划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