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教育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重磅官宣!香港教育“精准动刀”,一文读懂“本地生”资格的变与不变!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2025年7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宣布...

2025年7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宣布了一项颠覆性的教育政策改革,其核心是重新定义了享受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即大学学费补贴)的资格标准。这项政策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在众多计划赴港升学的家庭中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新规直指备受争议的“考试移民”现象——部分学生家庭通过办理香港身份,让子女以“本地生”名义享受巨大的学费优势和较低的竞争压力,但本人却并未在香港长期居住和学习。这被许多本地居民视为对公共教育资源的侵占。为了确保公共财政的公平性和准确性,政府决定出手整顿。

图片

然而,官方后续声明中反复强调“并未修改本地生的定义”,这让许多人更加困惑。那么,这项政策到底改变了什么?它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升学路径?不同背景的家庭又该如何应对?今天智媒将为您层层剥开这项复杂政策的内核。第一部分:政策的核心问这项策究竟改变了什么?“本地生”的定义被推翻了吗?答:这正是本次政策*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答案是:“本地生”的身份定义没有改变,但享受“本地生资助学费”的资格门槛被大大提高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过去,香港的大学招生体系中,“身份”与“资格”是基本捆绑的。只要你根据入境处的规定,在获发受养人签证时未满18岁,你就会被大学联招系统(JUPAS)认定为“本地生”。一旦被认定为本地生,你就可以与其他香港学生一同竞争约15,000个政府资助的大学学额,并且一旦被录取,就能享受每年仅需42,100港元的资助学费。相较之下,非本地生的学费通常在14万至18万港元不等。

图片

而2025年7月31日的策,巧妙地将这两者分离开来。政府宣布:你的“本地生”身份依然被承认,但你是否有资格享用那4万多港元的资助学费,则需要满足一个全新的条件——居住要求。具体来说,新规主要针对持有受养人签证的学生。从2028年秋季入学开始,这类学生必须在大学开学前,满足连续在香港居住或就读满两年的要求,才能获得学费资助。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即便你仍以“本地生”身份申请并被大学录取,也必须支付与国际生同等的高昂学费。因此,这场改革的核心并非身份的重新划分,而是一次对公共福利享受权的精准设限,确保政府的教育资助能真正惠及那些与香港社会有紧密联系、长期在此贡献和生活的家庭。问政府为什么要出台这样一项看似“突然”的政策?答:这项政策的出台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对近年来日益加剧的“考试移民”现象的直接回应。随着香港各项人才引进计划(如高才通、优才、专才等)的成功推行,大批内地优秀人才携家带口移居香港。随之而来的是,持有受养人签证的学童数量急剧增加。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各类人才计划下的18岁以下受养人总数已高达5.5万人。更惊人的是,通过大学联招申请入学的受养人子女数量,从2021年的200人,飙升至2024年的1048人,短短三年间增长超过四倍。这一趋势引发了香港本地家长的普遍焦虑。他们担心,政府每年投入巨额公帑资助的1.5万个珍贵大学学额,正在被这些并未真正在港生活、仅在考试时出现、利用身份优势“抄近道”的“自修生”或“考试移民”大量蚕食。更有不良中介机构大肆宣传,称人才子女无需在港居住或就学,即可轻松获取本地生资格,入读大学。这种操作不仅挤压了本地学生的升学空间,也让公共财政的运用显得极不公平。面对数以千计来自家长、学生和校长的投诉和担忧,特区政府最终决定采取行动,堵上这个制度漏洞。因此,这项政策的根本目标是“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资助资格与在港贡献的关联,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可以说是民意驱动下的一次精准改革。第二部分:具体影响与应对问策精准影响的是哪些人群?对他们的具体影响有多大?答:这次政策调整的影响范围非常明确,主要集中在持有受养人签证、且未在香港长期居住的非永久居民家庭子女。

图片

我们可以将学生群体分为几类来看:??不受影响的群体:香港性居民:无论身在何处,其子女的本地生资助资格不受任何影响。持单程证来港的新移民:同样不受影响。纯粹的非本地生:例如,持学生签证来港读书的内地或海外学生,他们的申请渠道和学费标准并未改变,甚至可能因香港政府扩大非本地生招生比例而受益。??受直接冲击的核心群体:跨境受养子女家庭:这是受影响*大的群体。许多家长通过香港工作或人才计划获得签证,但出于各种原因(如教育、生活习惯),子女仍在内地或其他地方就读。他们原计划让孩子在高考时利用“本地生”身份回港升学。之下,这条路虽然没被完全堵死,但成本急剧上升。若无法满足居住要求,他们将面临每年高达十几万港元的学费,四年下来要多支出近50万港元。非永居人才计划家庭:通过优才、专才等计划来港,但尚未住满七年拿到永居的家庭。他们需要重新审视子女的升学规划。如果父母的签证续期出现问题,或者未能提前两年安排子女在港居住,子女的学费类别就可能从“资助”变为“非资助”。问要保住“本地生”的学费资助资格,受养人子女需要满足什么新条件?这个规定有没有缓冲期?答:有明确的条件和过渡期安排。为了让政策平稳落地,政府设置了三年的过渡期:2026年或之前入读大学的学生:完全不受影响,维持现状。2027年入读大学的学生(过渡期第一年):需要在大学开学前,满足在香港居住或就读满一年的要求(计算期从2026年10月1日开始)。2028年及以后入读大学的学生:需要满足最终要求,即在大学开学前,连续在香港居住或就读满两年。

image.png

那么,“居住或就读”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政府提供了两种途径供选择:1、就读途径:在香港认可的全日制学校(中小学)就读满相应的年限(一年或两年)。这是*直接、*无争议的证明方式。2、居住途径:如果不在香港上学,则需要提供入境事务处的出入境记录,证明在规定年限内,每一年在香港逗留的时间都超过275天(即离港时间不超过90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政府发言人已明确,当天往返内地(如去深圳)并不能计算为“在港时间”,这大大增加了通过纯居住来满足要求的难度。问如果未能满足居住要求,会有什么后果?是不是就不能在香港读大学了?答:这又是一个关键问题。不满足居住要求,不等于不能在香港读大学,而是会产生两大后果:学费改变和学额来源改变。

图片

学费变为非资助标准:这是*直接的影响。你将被要求支付与非本地生相同的学费,每年约14万至18万港元。不占用1.5万个资助学额:你的录取将不计入政府资助的1.5万个本地生学额中。大学可以采用“超额收生”的形式录取你。这对于申请者来说其实有利有弊。好处是,理论上你不与争夺资助学额的本地生直接竞争,录取机会可能并未减少。但坏处是,由于是“超额”,其录取标准和名额的具体机制尚不明朗,需要看各大学后续公布的细则。是,这项政策还留了一个“补救”通道。如果一名受养人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因未满足居住要求而支付了高额学费,但他在大学就读期间继续居住在香港,当其累计在港居住时间满足要求后(例如,对于2028年入学的学生,在大二结束后住满了两年),可以向学校申请,从下一个学年(大三)开始,转为享受资助学费。这为那些有决心长期留港发展的家庭提供了一线希望。问这项改革对通过国际课程(如IB、A-Level)申请大学的受养人学生有影响吗?答:有,且影响完全相同。政策的判定标准是申请人的签证身份,而非其修读的课程或申请途径。无论你是通过DSE经由JUPAS系统申请,还是通过IB、A-Level等国际课程经由Non-JUPAS(非联招)途径申请,只要你持有的是受养人签证,就必须满足相同的居住要求,才能享受学费资助。事实上,有分析指出,通过国际课程申请港校的受养人子女数量可能比通过DSE的更多,因此这部分群体同样是的重点关注对象。第三部分:重塑格局下的新规划问面对这场变革,不同家庭应该如何规划和应对?答:这项政策的发布,意味着投机取巧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升学规划必须更加务实和提前。1、对于目标是享受资助学费的受养人家庭:的选择就是尽早规划,尽早行动。如果孩子计划在2028年或之后入读香港的大学,那么最晚必须在升读中五(高二)之前,就让孩子到香港开始全日制学习或长期居住。考虑到香港优质中学的中途插班难度极高,尤其是在高年级,这意味着家长需要在孩子更小的时候(例如初中阶段)就做出决定。那种等到高中最后一年才匆忙赴港的想法,将面临极大的现实挑战。2、对于经济实力雄厚,不介意支付高额学费的家庭:对你们的影响相对较小。子女依然可以保留“本地生”的申请身份,继续在内地或海外接受教育,最后以非资助形式入读香港的大学。这条路依然通畅,只是需要做好充足的财务预算。

图片

3、对于已是香港永久居民或持单程证的家庭:可以完全放心。无论子女在哪里读书,回港升学时的本地生资助资格都稳固不变,可以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问这项政策将如何重塑香港的升学格局?答:长远来看,这项政策将对香港的高等教育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一个是,它将有效遏制“考试移民”的投机行为,使大学联招(JUPAS)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真正回归到服务于长期扎根香港的本地学生。这无疑会缓解本地家长的焦虑,提升社会公平感。另一个层面上,它将促使人才引进计划下的家庭更深度地融入香港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要想享受香港顶级的公共教育福利,就必须成为这个社会真正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而不仅仅是身份的持有者。这可能会促使更多家庭选择将子女的教育重心和家庭的生活重心全面转移到香港。这项政策也与香港打造国际教育枢纽的目标并行不悖。一方面,它通过整顿内部秩序,保障了本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另一方面,香港正积极扩大非本地生的招生比例,欢迎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前来就读。这种“对内保公平,对外促开放”的策略,将使香港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发展得更加健康和可持续。总之,2025年的这项教育改革,是香港特区政府在平衡社会公平、公共资源运用和人才吸引等多重目标下,做出的一次审慎而果决的调整。对于所有心系香港教育的家庭而言,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并据此做出前瞻性的规划,将是未来成功的关键。??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第*手香港留学资讯获取专属一对一咨询

图片

图片

加微信咨询
钟老师 @深圳智媒教育
微信号:133******85

香港中小学插班、留学、香港职业培训咨询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突发!港校26Fall三连暴击:实习严审+纸质申请作废+学费猛增,难度再升级 双非生必看!港中文这个「绝密赛道」,让你轻松甩开985,毕业直接高薪! 高考700分不去清华,跑去香港学牙科?看完人家的薪资单,我承认我酸了 留港=失业?港硕这些专业,可能是就业“黑洞”,千万要避坑! 张雪峰曝光香港留学真相!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