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厚德路画室办了21年,从200平小画室到大学城1万平新校区,挨着四川美术学院,闹中取静。走廊挂学生习作、教室外有绿植,连公共座椅都透着设计感——这样的环境既能让学生安心画画,又能沾川美的学术气。他们把“对学生负责”藏在安静画室、开放交流区里,让孩子在艺术氛围里慢慢沉淀,艺术梦想正悄悄启航。
“铸就一座好学校,至少行走20年”,重庆厚德路画室1999年就开了,从来没把校区环境当小事——艺术教育嘛,环境本身就是课。搬了四次家,还合并过一次,从*早200平的小房间,攒到现在1万多平的正规校。2019年改成重庆厚德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花上千万在大学城弄新校区,就挨着四川美术学院——一边是静得能听见笔刷声的艺术劲儿,一边是下楼就能买奶茶的市井气,给学美术的孩子造了个“闹里能沉下心”的地方,连风里都飘着松节油和青春的味儿。
新校区1万多平,没搞虚头巴脑的设计,就是把艺术和过日子的方便揉一块儿:要能坐五六个小时画素描的安静画室,也要能凑一伙儿聊灵感的开放区。走进去瞧,走廊墙上全是学生刚画的习作——有的还沾着未干的颜料,教室外面摆着学生自己养的多肉和绿萝,公共区的椅子是川美毕业生设计的,灯光打下来像给空间裹了层软乎乎的艺术滤镜。学生说“在这儿待着,连发呆都像在找灵感”,可不是嘛,想沾川美的学术气,出门走10分钟就到美院大门,偶尔还能蹭上美院的讲座;想接地气,旁边小吃街的豌杂面香得能飘进画室窗户。
“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这句话,他们说了21年,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安静的画室是用来“憋活儿”的,开放区是用来“碰想法”的,川美的邻居身份是“天天给孩子灌艺术汤”的。他们总说“做更好的自己”,让学生像水滴石头那样慢慢熬,这环境刚好:不催着你赶进度,却用墙上的习作、窗外的美院招牌、老师递过来的一杯温水,把“专注”俩字儿揉进日子里。就像教了10年画的袁友莲说的,“画画不是跑百米,是熬粥——得用慢火,用温温的艺术气儿,把底子熬厚了”。
21年就盯着美术教育往下扎,目标是“做西南甚至全国让人尊敬的美术牌子”。校区越改越好,就是他们“天天想多做一点”的样子:免费体验课是让孩子先“摸一摸颜料的温度”,预约试听是怕孩子坐不惯硬椅子,小班制是要老师能盯着每个学生的排线手法。老师都是川美毕业的——比如杨光,画了20年静物,能把苹果的阴影讲出3种层次;比如袁友莲,*会用川美的老校区角落当写生素材。再加上这能“把艺术泡进日子里”的环境,他们就想让每个孩子“今天比昨天多会点儿”——不用急着跑,脚底下的路够宽,慢慢走,艺术梦自然会顺着画笔往上爬。
解答艺考疑问、介绍画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