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青岛青山艺术培训学校的书法师资到底有多“贴”?从西泠印社社员坐镇的“行业老炮儿”,到能蹲下来教小孩握笔的“一线熟手”,再到带着参展经验的“美院新鲜血液”,他们把学术、实践和不同年龄段的课程需求拧成了一股绳——成人学深度、小孩学细节、艺考学技巧,每一类学生都能找到对味的老师。本文扒开师资团队的“里子”,看看他们怎么用专业撑起来书法教学的底气。
书法教得好不好,老师是根儿。青岛青山艺术培训学校(以下叫“青山艺术”)专做书法培训,师资团队不是随便凑的——从能扛行业大旗的“老炮儿”,到蹲在一线教了好几年的“熟手”,再到美院刚出来的“新鲜血液”,每一个都跟课程绑得严严实实,你学什么,就有对应的人盯着教。
刘新惠是青山艺术研究院院长,算行业里的“双料选手”——早年在荣宝斋、北京市文物公司待过,主持过近三千场国内外艺术品拍卖会,手里过的宝贝比很多人见过的都多;同时还是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文房艺术品研究会会长,写书法、研究书法的门道摸得门儿清。他这种“既懂市场又懂艺术”的背景,不是光挂个名——给成人研习社做专题讲座的时候,能从拍卖场上的书法作品讲到当代书法的价值,把“死知识”掰活了说,比如“你看这幅清代书法,为什么能拍高价?不是因为字写得有多花哨,是笔锋里藏着‘规矩’,现在很多人写书法丢了这个,所以才显得它金贵”。
王文超和徐世琰是“学术+教学”的组合:王文超是吉林大学古籍所的书法博士,中国书协会员,还管着山西省书协的学术委员会——去年拿了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论书法理论,他能把“隶变”的来龙去脉拆成十五分钟的小课,让你听懂“为什么隶书比篆书更适合日常写”;徐世琰是北师大书法专业出来的,教了好几年书,*擅长的是“边写边讲”——拿支笔站在你旁边,写个“永”字,一笔一笔说“中锋行笔不是硬压,是腕子带着笔走,你看这个点,要像水滴下来一样,有重量”,还能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方法:去年辅导的学生里,有考南京师范大学的,有考山东工艺美院的,都是踩着他的“定制方案”上去的,比如有个学生篆书弱,他就每天加一个小时的《峄山碑》临写,最后篆书成了那孩子的“加分项”。
年轻老师不是“凑数的”:徐宪坤是中国美院的在读研究生,本科在太原师范学院学书法——《中国书法》杂志发过他的论文,说明不是光会写,还能琢磨出“为什么这么写”;胡英杰是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出来的,作品上过“书学之路”全国高等书法教学成果展、“周慧珺”杯上海行书大展,有的还被周慧珺书法艺术馆收了——他教的时候,会把自己参展的经历揉进去,比如“这个撇为什么要写得这么长?因为展览的时候,作品要在墙上‘站得住’,线条得有力量,你写短了,就像人没站稳,看着虚”,比光讲“中锋行笔”实在多了。
*关键的是,这些老师不是摆着看的——成人研习社要“名家专题讲座”,刘新惠、王文超就把自己研究的东西拆成小题目,比如“文房四宝怎么选?不是贵的就好,你写楷书,要选吸墨慢的纸,不然笔画会洇”“明清书法的市场行情?现在藏家更看重‘有传承’的作品,比如名家弟子的,或者有题跋的”,听完能涨不少“冷知识”;少儿班要“精品化”,每班不超过8人,徐世琰、胡英杰就蹲下来看每个小孩的握笔姿势,连“腕子要抬多高”都盯,还会插一嘴“这个‘孝’字,上面是‘老’的一半,下面是‘子’,意思是子女要背着老人,所以写的时候结构要稳,上面轻一点,下面重一点”,把国学揉进笔画里,小孩不仅会写,还能说得出“为什么要这么写”;艺考班更直接,徐世琰带着学生扒各个院校的考题——南师考什么?楷书、行书、篆刻,侧重基本功;山工艺侧重什么?创作,要有点个人风格;你写行书弱,就每天加一个小时的《圣教序》临写;你篆书好,就往篆书方向冲,去年有个学生就是这么……。
对了,青山艺术的地儿选得挺会——在青岛市城阳区国学公园南门西侧,背靠着园林,上课的时候能听见鸟叫,还有独立停车场,不用愁停车。教室是小班,*多8个人,连wifi都是免费的,坐下来写个字,倒真有点“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意思。
说到底,青山艺术的师资不是“堆头衔”——是你学成人书法,就有懂市场懂学术的老师给你讲深度;你家孩子学少儿书法,就有蹲过老师盯细节;你要艺考,就有摸透考题的老师给你搭梯子。书法教的是字,传的是味儿,老师对了,味儿才正——不管是想找个地方静下来写写字的成人,还是想让孩子学个特长的家长,或者要拼艺考的学生,在这里都能找到“对味儿”的指导。
随时找我咨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