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海发了2026年选调生公告,400个名额只招国内高校生——这让一直觉得上海“对留学生考公友好”的群体炸了,因为这是第一次完全没给留学生留选调通道。一时间,“体制内拒绝留学生”“留学红利消失”等说法满天飞,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先看公告本身:2026年上海选调只收四...
9月9日上海发了2026年选调生公告,400个名额只招国内高校生——这让一直觉得上海“对留学生考公友好”的群体炸了,因为这是第一次完全没给留学生留选调通道。一时间,“体制内拒绝留学生”“留学红利消失”等说法满天飞,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先看公告本身:2026年上海选调只收四类国内毕业生——44所985、30所“双”高校(要硕士以上)、22所上海本地特色校(得特别优秀),还有3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硕士及以上)。对比2025年还能报的“全球79所境外高水平大学”,这次确实把留学生的选调门关上了,但不是针对留学生——是整个选调门槛都提了。
国内考生也一样受限:2025年国考里,本科生能报的岗位从2022年的92.99%降到86.99%,有的省份选调生干脆不招本科生,只收研究生。所以上海这次调整是“优中选优”的规范动作,不是针对留学生一刀切。
要是因为选调政策就说“体制内不欢迎留学生”,也太窄了——留学生能走的体制内通道多着呢:国考、省考、事业单位、央国企,录用比例没降反而稳步涨。
先说国考和省考——现在涉外岗位越来越多,留学生优势特别明显。2024年国考里18%是涉外岗,好多直接写“优先要留学背景”;外交部、商务部这几年留学生录取*连续三年超15%,2020到2024年,留学生在体制内的整体录用比例从12%涨到18%。比如2025年财政部拟录的80人里,10个是境外硕士,南洋理工、港大、早稻田都有——核心部门明明很认可。地方公务员也一样,2025年上海、北京拟录名单里,伦敦玛丽女王、宾大、港中文的留学生一抓一大把,“留学经历+专业能力”早成了地方引才的重点。
再看事业单位和央国企,留学生的“隐性优势”更明显。2025年国家电网招了317个海外学校生,港大、港中文、港科大还有南洋理工、新国大这几个占了26%;中国移动、华为2024年搞“海外优才计划”,技术岗留学生起薪比国内应届生高15%-20%;商飞、中科院甚至设了“海外人才工作站”,用猎头专门找有留学背景的科研人员。地方上也一样,深圳录留学生的比例比本土毕业生高9.7%;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组委会里,17%是留学生,专门管外媒沟通和国际嘉宾接待——这些岗位刚好让留学生的语言和国际视野派上用场。
还有落户——北京、上海的留学生落户政策一直在优化。2025年上海认可的留学生落户院校扩到191所,QS 有97所,-100有93所,比2024年多了近20%;QS 的毕业生能直接落上海,-100的也能简化流程,这力度在全国还是顶流。
现在体制内选拔从“看学历”变“看能力”,留学生想抓住机会得提前做两件事:第*,选权威排名靠前的学校。QS、软科、泰晤士这些排名,是体制内认院校的关键——比如有的央国企对QS 的硕士、博士免初选;2024年上海公务员录用里,QS 的占了90%以上。还要结合目标岗位选专业,金融、数字信息、政法这些在国企、事业单位需求大,学这些的留学生更有竞争力。第二,提前攒实习和实践经历。学历是敲门砖,实习是加分项——留学生可以用留学地的资源,去当地企业、国际组织实习,攒跨文化工作经验;要是想进国内体制内,寒暑假去国内政企实习,提前熟悉模式,简历才更能打。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