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慢慢长大,懂的事多了,生活里总会碰到点难事:搭积木总倒、学跳绳手脚不协调、想要的玩具哭着闹着也没买到……有时候就特别脆:搭不好会哭,学不会急得摔绳子,没买到玩具就扔东西。这过程看着心疼,但对孩子来说,恰恰是成长里*金贵的课——他在学着摸清楚“真实世界”的样子:不是什...
孩子慢慢长大,懂的事多了,生活里总会碰到点难事:搭积木总倒、学跳绳手脚不协调、想要的玩具哭着闹着也没买到……有时候就特别脆:搭不好会哭,学不会急得摔绳子,没买到玩具就扔东西。这过程看着心疼,但对孩子来说,恰恰是成长里*金贵的课——他在学着摸清楚“真实世界”的样子:不是什么都顺自己意的。
可好多家长见不得孩子委屈,立马冲上去兜底——积木倒了直接帮着搭好,哭闹要玩具就赶紧买,殊不知这是给孩子以后埋了个“怕输”的坑。
为啥?没碰过钉子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啥都能行”,可这自信是虚的——真碰到难事,立马就崩了,自尊心受大打击。只有一次次撞墙、难受、慢慢熬过去,孩子才能攒下“真自信”——以后再碰到事,才敢往上冲。
其实抗挫力就是“心里的弹力”,孩子这辈子能不能扛事,全看这个。抗挫力好的孩子,不会一难受就炸毛,能想着办法解决问题,还愿意把挑战当学本事的机会。而且这东西得从小练——小时候怎么应对挫折,长大上班、过日子都带着这股子劲儿。
那家长咋帮孩子建立“输了—想想为啥—改改再试”的良性循环?几个招儿可以试试。
先学会“撒手”,让孩子自己尝“输”的滋味。从简单的事儿开始——比如拼拼图、搭积木,让孩子走一遍“使劲儿→没成→调调方法→成了”的过程。孩子碰到坎儿、闹情绪、找你帮忙时,别急着上手——先稳住自己的情绪,软和点,让孩子知道“你难受我懂”。就静静陪着他熬这股子难受劲儿,等会儿再慢慢聊:“刚才咋没成?要不咱试试换个拼法?”说不定没等你开口,孩子自己就攒够劲儿,调调方法就成了。
第二,别把孩子的挫折当“天大的事”。有的家长太心疼,孩子摔一跤,立马慌慌张张跑过去,又是摸又是问:“疼不疼?摔哪儿了?”本来孩子能自己爬起来拍拍土接着玩,结果被你一吓,倒娇气起来,开始哭。你得信孩子——他摔了能自己爬起来,能处理自己的情绪。你只要说句“我在这儿呢”,孩子就有底气了。
第三,别光说“你真棒”,要夸到点子上。好多家长爱说“你真聪明”“你真棒”,看着是夸孩子,其实藏着坑——孩子会觉得“我成功是因为我聪明”,不是因为努力。听多了这种夸,孩子就会觉得“能力是天生的”,碰到难事就想“我肯定不行”,要么躲要么放弃。但成长型思维是啥?就是相信“本事是练出来的”。你得把“你真棒”换成“你刚才练了半小时,没停哦”“我听见你背了五遍,怪不得这么熟”——夸到具体的努力上。
还有,父母得做榜样。好多家长自己就追求完美,碰点小事就崩——比如做饭烧糊了,就摔锅摔碗骂自己“真笨”。孩子看着呢,悄悄就学会了这种“输不起”的样子。你得先学会接纳自己的错——比如饭烧糊了,就笑着说“今天这菜想变个味儿,明天我换种方法”。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你把挫折当学本事的机会,孩子也会跟着学。
还有,给孩子找“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就像教育里说的“最近发展区”——任务太简单,孩子没成就感;太难,直接崩了。比如5岁孩子拼20片的拼图,别拿100片的;7岁孩子学跳绳,先练连续跳3下,不是10下——让孩子觉得“再试试就能成”,不是“我根本做不到”。这样他慢慢进步,才能攒下自信。
还能试试“错误是朋友”的招儿。孩子考试没考好,别骂“你怎么这么笨”——说“咱看看哪块知识点没学好”;孩子把天空涂成红色,别喊“画错了”——问“你把天空涂成红的,是不是有啥想法?想画蓝天的话,咱再试一次”。这样既没否定孩子,又让他知道“能改”。孩子就会觉得“困难是暂时的,找对方法就能过去”,以后碰到事更能坚持,更愿意想办法。
对敏感、内向的孩子,用幽默戳破“挫败感”更管用。比如拼了半天的积木倒了,孩子皱着眉说“再也不拼了”——你笑着说“哟,积木宝宝累了想歇会儿,咱帮它们重新排排队?”幽默能把“输了”变成“好玩的意外”,孩子换个角度看,就愿意再试一次了。
孩子成长,就得真真切切碰点钉子。抗挫力不是“不哭”,是“摔了自己爬起来”——当孩子笑着说“我再试一次”,就是抗挫力*好的样子。成长路上没有“永远赢”的孩子,但“越输越敢拼”的孩子,才走得远。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
"北京瑞思英语"是北京领语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于教育宝SaaS管理系统开设的店铺, 若该店铺信息涉嫌虚假或违法, 请点击这里向教育宝反馈,我们将依法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