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子湖边的芭赫芭蕾,名字藏着芭蕾的根、赫本的优雅,还有巴赫的乐魂。从2014年到现在,它不只是教足尖技巧,更让学员把优雅练进骨头里——35岁的李姐跳了三年,从含胸驼背到腰杆笔直;专业舞团老师、8人小班,这里的成人芭蕾,练的是动作,更是内心的“稳”劲儿。
说起芭赫芭蕾这名字,不是随便凑的——“芭”是芭蕾的根,“赫”是奥黛丽·赫本的优雅,连起来念像“巴赫”,因为舞蹈生在音乐里,音乐托着舞蹈走,形、神、韵全裹在俩字里了。
35岁的李姐是这儿的老学员,当初职场压力大得半夜失眠,想找个出口,一踏进来就没走——跳了三年,以前走路含胸驼背,开会紧张到声音发颤,现在哪怕赶项目熬通宵,站在镜子前还是能把腰杆挺得笔直。“这哪是练动作啊,是把‘稳’劲儿练进骨头里了。”她笑着说,而这正是芭赫想给的“礼物”——每一个从这儿走出去的人,都能有赫本那样的气质:优雅不是装的,是遇事能扛、遇乱不慌的底气。
能让学员有这变化,得靠老师。比如高老师,北舞毕业,拿过北舞芭蕾教师资格证,还专门学过芭蕾解剖学——她上课不玩“摆架子”那套,总能把“脚踝外开要用到腓肠肌”这种专业词讲得像唠家常,课堂上笑声比压腿的呻吟多。像她这样的老师,芭赫还有不少——全是从芭蕾舞团出来的,不止有本本,更有在舞台上跳过《天鹅湖》《胡桃夹子》的实战经验。“专业不是拿证堆的,是把舞台上的‘活经验’传给学员。”芭赫的创始人说过这么句话。
学芭蕾最怕啥?老师顾不过来,动作错了没人纠。芭赫偏不——每个班*多8个人,和那些20多人挤一堂课的机构不一样。有学员说:“在这里跳一年,比自己瞎练三年强”——毕竟老师能盯着你每一个动作:脚踝有没有外开到位,手位是不是歪了半寸,连肩膀的紧张都能立刻指出来。“不是要你跳成‘完美’,是要你跳得‘对’,不然越练越伤。”老师常说这话。
从2014年在西子湖边扎根,芭赫就没忘初心——不只是教成人跳芭蕾,还悄悄给孩子织芭蕾梦:要组建中国自己的少儿芭蕾舞团。但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他们认准“专业造就品质”——请来的老师得有舞台经验,上课得“手把手”,连名字里都藏着“要把芭蕾的魂传下去”的心思。
如果你也想试试——在足尖上踩出优雅,在巴赫的音乐里找到自己,不妨去西湖区文二路的嘉绿福苑校区看看。说不定下一个站在镜子前,眼睛里闪着赫本那种光的人,就是你。
以舞之名,予你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