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古琴怕遇不到好老师?青岛鲲鹏艺术中心的古琴师资有点“不一样”——既有浙派传承人亲传弟子,又有中央音乐学院老师点拨的专业学士,双强组合把千年琴韵揉进课堂。不管是孩子启蒙还是成人兴趣,这里的老师不仅会弹琴,更懂“教”弹琴,让传统民乐变成能亲手触摸的文化温度。
15岁与古琴结缘的林小童,现在是青岛古琴学会常务理事。2016年她以全国第四名的*考进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直接拜入浙派古琴传承人徐君跃门下——学琴的起点,就踩在了非遗传承的根上。2018年第二届弘琴杯上海赛区专业青年组银奖、2019年第三届元白杯专业青年组银奖,还有浙江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奖,这些证书堆起来,是她琴技的“硬背书”。跟着她学琴,连按弦的轻重都能透出浙派的“正味”——不是生硬的技巧,是像流水绕石那样的自然。
另一位老师徐金科,是潍坊学院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学士,2022年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还是国家认证的高级音乐教师。他的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杨宝礼,更曾得到李祥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张子盛(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两位大咖的指导——教龄才2年,可琴技和教学思路早被老师“磨”得透亮。他*擅长的是“打基础”:指法要像练字帖那样规矩,乐理要像讲错题那样清楚,不让学生走“野路子”,学琴的第一步就踩稳。
林小童的两个全国银奖,徐金科的“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这些荣誉不是靠运气“撞”来的。林小童说,备考弘琴杯时,她每天练6个小时琴,手指磨出茧子也不肯停;徐金科为了啃下一首难曲,曾找杨宝礼老师改了8遍指法。这些奖项背后,是“一日不练手生”的坚持——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你学的不是“的曲子”,是“能扛住时间的本事”。
市面上不少古琴班,找个会弹的就敢开课,但鲲鹏把“教”看得比“弹”还重。就像名字里的“鲲鹏”——借着手足的力量扶摇而上,他们要做的是把传统民乐从“高处”接过来,揉进普通人的课堂里。中心以弘扬传统民乐为初心,做古筝古琴的教学、演出、研学,还有“有筝而乐”“有琴在御”“肃雍”几个品牌。林小童擅长把乐理讲成故事,比如按弦的轻重,她会说“像摸刚晒过太阳的猫背,轻了没温度,重了惊着它”;徐金科则用科班那套帮学生打基础,指法、乐理一步步抠,不让“野路子”坏了兴趣。
想把古琴从“博物馆”里请出来,变成自己指尖的声音?来鲲鹏试试。除了林小童、徐金科这样的老师,还有差异化分层教学——6岁小朋友有启蒙课,用“听故事+玩指法”打开兴趣;上班族能周末充电,把加班的疲惫换成琴音的松弛;随到随学的节奏,不让“没时间”变成学琴的借口。在这儿,传统民乐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古董,是你能亲手弹出的“文化温度”——比如弹《流水》时,能想起山间的泉水;弹《平沙落雁》时,能摸到晚风的形状。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
"青岛鲲鹏艺术中心"是青岛鲲鹏卓越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教育宝SaaS管理系统开设的店铺, 若该店铺信息涉嫌虚假或违法, 请点击这里向教育宝反馈,我们将依法进行处理。
标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