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都的老城墙根下,蔡伟艺用双手捧着古琴的“灵魂”——他是非遗古琴断纹髹漆工艺传承人,既能奏《流水》淌过千年,又能斫出承唐风的好琴。2014年带禅韵琴社把琴、茶、香搬进企业社区,开了三家校区到市民家门口,让千余名学子摸到古琴温度。连忙到脚不沾地的白领,都能在小雪雅集上弹响琴弦,说“原来传统文化离生活这么近”。
西安的风里飘着秦腔味儿,蔡伟艺的手里攥着漆——那是古琴断纹髹漆工艺的老手艺,他是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出生在鲤城的他,打小泡在音乐里:练古琴,吹笛箫,后来又摸了长琴、埙、葫芦丝,甚至吉他、手牒这些中西方乐器。这份“杂学”没白攒——他斫的琴承着唐风,造型古雅得像从壁画里走出来,漆色华贵,散音雄浑,泛音清灵,按音能飘得比城墙根的风还远。
2014年成立的禅韵琴社,早不是间“古琴教室”了。才一年工夫,就在西安搭了三个直营培训点,几家合作文化机构,还有个藏在巷子里的斫琴院子。到现在,从古琴、茶艺、香道到生活美学,已经教出千余名结业学子,不少人跟着蔡伟艺学了五六年——不是“突击考证”,是真把传统文化揉进日子里。
怎么让忙得“脚不沾地”的都市人静下来?蔡伟艺的招儿很“接地气”:把雅集办进写字楼,把体验课搬进社区。去年小雪那天,白领李女士第一次坐在琴前,手指碰响《流水》的瞬间,眼睛亮了:“原来古琴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能摸得着的温度。”琴社说要做“传播者”,其实就是把“禅韵”“茶道”这些老理儿,拆成日常的碎片——比如下班路过社区,能蹭一下琴;周末去企业雅集,能边听琴边喝灵芝老师泡的茶。
怕学琴路远?琴社早把“琴房”开到了西安人眼皮子底下:钟楼、高新、曲江三大核心区都有店——莲湖老巷的钟楼店在北大街西华门宏城国际公寓,雁塔新城的高新店在沣惠南路中华世纪城,曲江的店就挨着曲江池,在湖城大境天字一号。小班课上,老师蹲在旁边纠正指法,就算你连“散音”都不懂,也能慢慢摸出琴的脾气。
琴社的宗旨没那么“高大上”:让来的人有好体验,员工能学东西,公司能“活着”——毕竟要传文化,得先站住脚。但愿景挺“野”:要把古琴文化送出西安,送出中国,让外国人也能摸到唐琴的漆色,听见《广陵散》的余韵。服务倒实在,把“顾客至上”贴在前台,说“来的人不是‘客户’,是一起爱文化的朋友”。
现在的禅韵琴社,更像个“传统文化的小客厅”:有蔡伟艺刚斫好的新琴,有灵芝老师熬的熟普,有小朋友歪歪扭扭弹《春晓》的声音,还有白领带着电脑来,学完琴写方案——这里没有“文化的距离感”,只有“把传统活成日常”的温度。要是你在西安的繁尘里累了,不妨走进去坐会儿,说不定能摸到千年古琴的心跳。
禅韵琴社,古琴,香道,茶艺,花道,禅舞
"西安禅韵琴社"是西安禅韵古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基于教育宝SaaS管理系统开设的店铺, 若该店铺信息涉嫌虚假或违法, 请点击这里向教育宝反馈,我们将依法进行处理。
标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