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最怕“学用脱节”,由全国文明单位颐而康集团创办的长沙康明中等职业学校,用18年企业办学给出解法——把集团的保健研究所、生产性实训基地搬进校园,推行“预备员工制”让学生在校就摸真实岗位,至今已为长沙培养3000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一起看它如何用“企业基因”打通职教“最后一公里”
说起职业学校,家长和学生*犯愁的就是“学的用不上”。长沙康明中等职业学校没这个问题——它是颐而康集团2005年办的,从出生就带着企业的“实干基因”,连长沙市教育局批文都带着“校企融合”的注脚。学校直接把颐而康的保健研究所、生产性实训基地搬进校区,搞了个“产教研训一锅端”的新校区,不是那种挂个牌子的合作,是真把企业的活儿搬进校园里——学生上课不是对着课本念,是跟着研究所的老师做项目,对着实训基地的真实设备练手艺,从入学就“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康明的老师不是光会上课的——全校60个教职工,33个是专任老师,91%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还有6个研究生。专业课老师里有3个教授、1个副教授、4个讲师,*厉害的是兼职老师队——个个有中高级职称,还都是从临床一线过来的,比如给学生讲康复技术的,可能昨天还在颐而康门店给客户做调理;讲母婴护理的,说不定刚带完几个新手妈妈。这样的老师上课,既能把理论讲透,又能教学生“怎么上手”——比如按摩手法不是只讲穴位,是教怎么用颐而康的“力度控制法”,让客户舒服。
康明的校训是“厚德善学、追求卓越”,但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校风要“爱国荣校、敬业创新”,老师得“德高、业精、乐教、厚生”(意思是既要有本事,还要愿意教学生),学生要“德技并修、知行合一”——说到底就是要培养“既能做事,又会做人”的技能人才,不是只教手艺不管人品。比如学生做实训的时候,老师会盯着“服务态度”:给模拟客户做调理,不仅要手法对,还要会沟通,像颐而康员工那样“把客户当家人”。
传统职校的痛点是“学的和用的不搭边”,康明用“预备员工制”把这个洞补上了——学生在校不是光上课,而是以“准员工”身份跟着企业做项目,比如学康复技术的,大二就去颐而康门店跟着师傅做调理,学母婴护理的,直接参与集团的母婴服务项目。毕业的时候,学生已经是“熟手”了——会做颐而康的标准服务流程,懂企业的考核要求,企业不用再花时间培训,学生不用愁找工作,连试用期都能少走弯路。这种“按需培养”的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都赢了。
从2005年到现在,18年了,康明没变过“服务企业、对接产业”的心思。它盯着现代服务健康产业做文章,中医护理、康复技术、美容美体、母婴护理这些专业,每个学生都有“企业锤炼”的印记——比如学康复的会做颐而康的经典调理手法,学母婴的懂集团的服务标准。至今已经给长沙培养了3000多个技能人才,都是行业里抢着要的“香饽饽”。要是你想找个“学了就能上手,毕业就有活儿干”的职校,康明说不定就是你要找的那个。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