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学芭蕾,家长和学员*在意的就是老师——毕竟足尖上的功夫,差一点都不行。淡马国际芭蕾能让人放心,恰恰是因为有一群‘把芭蕾刻进骨子里’的老师:科班出身的资深导师、国际认证的外籍专家,还有能把舞台经验揉进课堂的‘全能选手’。今天就来聊聊这些‘芭蕾引路人’,看她们怎么用专业和热爱,让每个学员的芭蕾梦落地。
何佳珍老师的考级*,是淡马家长圈里的“定心丸”——四川省舞蹈学校芭蕾专业出身,省舞协会员,教了这么多年,不同阶段的孩子她都能“摸准脉”,带的学生考级通过*从来都是。不是靠死练,是她每天蹲在教室角落记每个孩子的腿型、力度,今天给软开度差的加两组压腿,明天给节奏感弱的编个小口诀,家长说“孩子跟着她,进步看得见”。
张蕾老师是家长嘴里的“能文能武”——北舞考级院高级别教师、市舞协会员,还当过二炮文工团的演员,舞台上跳过的《天鹅湖》片段,转身就能变成课堂里的“活教材”。去年有个孩子参加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她蹲在后台给孩子抠手臂的弧度,连指尖的张力都要调三遍,最后孩子拿了四川赛区一等奖。她的课有意思,不是光教动作,是把舞台上的“情绪感”揉进去,比如跳《小天鹅》,她会让孩子想象“脚下踩着云”,这样踮脚的时候就不会僵,课堂上总有人笑着说“原来芭蕾不是绷着脸跳的”。
德国来的Greta老师,把淡马的课堂变成了“芭蕾游戏场”——她是德国总部艺术总监,有RAD的PDTD文凭,教了10年RAD考级,却总说“芭蕾不是练技巧,是让身体会‘说话’”。上课的时候,她会让小朋友模仿天鹅划水,手臂要像“拨过湖水的风”,孩子们笑着乱晃,她就蹲下来扶着他们的手腕调整:“不是挥胳膊,是让手跟着湖水走”。慢慢的,孩子们的手臂就有了天鹅的样子,连家长都跟着笑:“原来学芭蕾能这么有意思”。
淡马的老师各有各的“绝活”,刚好覆盖了所有年龄段——巩丽云老师既教成人又教小孩,知道成人怕疼怕僵,上课节奏慢得像午后的茶,先让大家跟着音乐晃肩膀,等肌肉放松了再练站位;黄琦雯老师以前在重庆芭蕾舞团跳《追寻香格里拉》《天鹅湖》,现在把舞剧片段揉进少儿班,比如教《胡桃夹子》里的小老鼠,让孩子踮着脚跑圈,一边跑一边喊“我的尾巴要被夹住啦”,孩子们学得快,还总问“下次能不能跳灰姑娘?”。
淡马国际芭蕾说自己是“纯正、系统、专业、规范”,不是空口讲——全国连锁,教学跟着专业芭蕾大纲走,不管是想走专业还是兴趣爱好,老师都能接住。就像他们说的:“要让学芭蕾的人,先尝到舞蹈的快乐,再拿到成长的满足”。
这群老师凑在一起,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口号,就是把芭蕾的每一个细节,都揉进课堂的每一分钟里。比如Greta老师的游戏、张蕾老师的舞台经验、何佳珍老师的口诀,还有巩丽云老师的慢节奏——他们不是“教芭蕾的人”,是“陪着孩子在足尖上长大的人”。
每个孩子都应该体验一次的芭蕾舞课堂
"成都淡马国际芭蕾"是成都淡马人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基于教育宝SaaS管理系统开设的店铺, 若该店铺信息涉嫌虚假或违法, 请点击这里向教育宝反馈,我们将依法进行处理。
标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