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当下,古典民族舞成了孩子艺术启蒙的热门选择。中国东方歌舞团沈阳分校的课程里,孩子们不仅拿了省级赛事三个一等奖,更在科班老师引导下,从“学动作”到“懂文化”——3岁起用游戏化练藏族步,7岁学傣族舞先讲泼水节,练维吾尔族移颈像葡萄藤绕架,连《小卜少》的手势都要先看孔雀开屏。这儿不只是教跳舞,是让传统文化在孩子足尖“活”起来。
去年“阳光少年,童心向党”和平区少年儿童舞蹈大赛现场,一群穿维吾尔族服饰的孩子举着彩盘转圈圈,《盘子舞》的灵动劲儿甩得台下评委直点头——最后拿了一等奖。不止这个,同期参赛的傣族舞《小卜少》、朝朝鲜族舞《铃铛舞》也都拿了一等奖。三个不同民族的作品一起获奖,不是碰运气,是课程里把传统文化的细节抠到了骨子里。
能教出这样的孩子,得靠“科班出身”的老师。比如金璐茜老师,沈阳音乐学院民族民间舞专业毕业,之前凭《满族民间舞》拿过桃李杯优秀组合编排奖,鲁艺杯的群舞《祈福》还拿了二等奖。她教维吾尔族舞移颈,不说“你要动脖子”,而是打比方:“像葡萄藤绕着架子慢慢缠,别着急”;教朝朝鲜族鹤步,说“要轻得像踩在刚晒好的棉花上,别把棉花压塌了”——把每个民族舞蹈的“魂”拆成孩子能听懂的话。
课程是跟着孩子成长来的:3岁以上就能学,3-6岁用“游戏化训练”,比如用儿歌配藏族弦子步,边唱边跳;7岁以上就加民族历史讲解了,跳傣族舞前,老师会讲“孔雀舞和傣族泼水节的故事”,让孩子知道“为啥要这么摆手势”“为啥要转圈圈”,不是光学动作,得懂背后的文化。
家长说这儿的孩子跳民族舞“有灵气”,秘诀在想象力。老师从不用“你胳膊没伸直”“转得不够快”这种话纠正动作,而是引导孩子“把手臂想成春天的柳条,软乎乎的”“旋转时像被风吹起来的花瓣,飘得自然点”。就像《小卜少》的排练,老师先让孩子们看孔雀开屏的视频,然后说“你们的手指就是孔雀的羽毛,怎么张开才像真的?”孩子们自己琢磨,最后舞台上的每个手势都像孔雀羽毛在动,有生命力。
现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让孩子从小接触古典民族舞,不只是学艺术,更是养文化认同。中国东方歌舞团沈阳分校是总团在京外的艺术培训学校,背靠总团的师资和演出平台,还有自己的教学体系——现在开了少儿民族舞、古典舞、外国民间舞,还有成人班、口才、书法课,给辽沈的孩子搭了个专业平台。不管是想培养兴趣,还是走专业路,这儿的孩子都是在传统文化里“泡”着长大的,跳出来的舞,带着股子“懂行”的自信。
中国东方歌舞团沈阳学校资深顾问老师
"中国东方歌舞团沈阳分校"是沈阳东方拂石艺术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基于教育宝SaaS管理系统开设的店铺, 若该店铺信息涉嫌虚假或违法, 请点击这里向教育宝反馈,我们将依法进行处理。
标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