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奥宇哈珀学校

诺奖精神照进青苗国际中加部:4种学习智慧,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独特光彩

2025年10月16日 更新

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像花一样开出来。2025年诺贝尔奖三大科学奖从10月6日开始揭晓,全球都在看这些科学大佬的成就,但我们做国际教育的,更在意:这些诺奖得主的故事,能给正在成长的留学生带点什么?说不定能悄悄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深圳博纳学校的陈晓民校长,加州大...

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像花一样开出来。2025年诺贝尔奖三大科学奖从10月6日开始揭晓,全球都在看这些科学大佬的成就,但我们做国际教育的,更在意:这些诺奖得主的故事,能给正在成长的留学生带点什么?说不定能悄悄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深圳博纳学校的陈晓民校长,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毕业,还跟着两位诺奖得主学过,他说:“诺奖级的教育不是教知识,是教怎么想事儿。”今天咱们就从2025年诺奖得主的故事里,扒出国际学生该有的四个学习“聪明劲儿”。

第*个聪明劲儿:用好奇心当船,瞎琢磨的时候找方向。2025年化学奖得主奥马尔·M·雅吉说,真正的突破往往从一个“很傻”的问题开始。这种对世界还能保持“哇”的能力,留学生*该当宝贝——丹·谢赫特曼小时候用显微镜看叶片细胞质流动,眼睛都亮了;日本的坂口志文研究30年,最初就是想知道免疫系统咋工作的,好奇心就是根儿。给学生的话:每周留点儿时间看和作业无关的东西,说不定以后就靠这个吃饭;选国际课程别光盯着高分,选你真好奇的。给家长的话:孩子问“没用”的问题,别直接给答案,更别骂,说“这问题有意思,咱一起查”就行。

第二个聪明劲儿:敢质疑,被怼的时候反而更自信。2025年化学奖的北川苏木一开始研究没人理,更经典的是2011年化学奖的丹·谢赫特曼——他发现“准晶体”,两届诺奖得主莱纳斯·鲍林公开骂他,还让他滚出团队,十年争议他都没怂。给学生的话:课堂上敢说不一样的话,国际学校就爱听不同的;不同意老师观点,礼貌说出来,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给家长的话:让孩子为自己信的事儿争,但也得愿意听新东西。谢赫特曼说过,科学家就是要改教科书的——不敢质疑,哪来新东西?

第三个聪明劲儿:跨界瞎凑,凑着凑着就创新了。看2025年诺奖得主的背景,几乎都跨学科。2024年物理奖的“AI教父”杰弗里·辛顿也说,教育就得让孩子从不同地方学东西,跨学科才会想新招儿。给学生的话:试试把不同粘一起——用物理讲生物,用历史分析文学;做个人项目时特意加俩不相关元素,这就是IB课程里TOK的意思。给家长的话:别嫌孩子兴趣杂,喜欢编程又爱写诗的,说不定以后是数字讲故事的高手。有诺奖得主说过,他的突破就是俩不相关领域撞出来的。

第四个聪明劲儿:守着喜欢的事儿,慢慢来才会有价值。日本的坂口志文提出调节性T细胞的想法,到拿诺奖用了三十多年;2025年医学生理学奖的弗雷德·拉姆斯代尔换了好几家生物公司,才熬出结果——诺奖里这种事儿多了去了。给学生的话:别指望学啥都立刻见效,真本事得熬;碰到难事儿别慌,就当是升级打BOSS。给家长的话:别用一次考试*论英雄。京都大学校徽是朵慢开的樱花,意思是人才得慢慢养。别催孩子“赶紧的”,说“好好享受过程”更管用。

最后想说:教育就是等树长大,急不得。今年诺奖得主的故事说白了就一句话——教育不是造分数机器,是培养会自己想事儿、爱瞎琢磨、不贪名的人。国际教育的路上,别着急看“结果”,学学京都大学的“慢炖”,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节奏。真正的成功不是考了多少分、进了哪所学校,是碰到复杂事儿不怂,失败了还能保持好奇,能和别人一起干成事儿。咱们一起等着,看孩子们慢慢开成自己的样子。

加微信咨询
代老师 @天津奥宇哈珀学校
微信号:185******52

多年OSSD国际课程经验,带你上世界名校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追光少年,当燃不让」——2025-2026学年秋季运动会精彩回顾 青苗学校中加国际部青年论坛,当青年以思想为炬,这场论坛里藏着未来的答案 青春领航者|青苗学校中加国际部学生会天团正式亮相,快来认识他们! 天津奥宇哈珀学校:多国留学定向班覆盖主流目的地 天津奥宇哈珀学校:OSSD课程直通海外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