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李李上周三晚八点跟老公说“公司加班”,其实是溜去俱乐部上声乐课——那45分钟完完全全是她自己的。推开独立教室门,白天的KPI、家里的酱油瓶醋罐子,全被关在外面。俱乐部里有好多这样的“李李”。18年了,我们太懂这些“偷时间”学音乐的成年人——他们要的不是成为音乐家...
35岁的李李上周三晚八点跟老公说“公司加班”,其实是溜去俱乐部上声乐课——那45分钟完完全全是她自己的。推开独立教室门,白天的KPI、家里的酱油瓶醋罐子,全被关在外面。
俱乐部里有好多这样的“李李”。18年了,我们太懂这些“偷时间”学音乐的成年人——他们要的不是成为音乐家,是把生活里漏掉的那口气,找回来。
新媒体编辑菲菲以前压力大就刷手机,越刷心里越慌,现在一来俱乐部就扎进独立琴房练琴——不用跟谁解释“你怎么来这”,光“不用社交”这一点,就够她松半口气。专注摸琴键的那小时,比刷100条短视频都解压。
退休的王阿姨在这里圆了舞台梦。老师按她的水平选了《萱草花》,一句句抠气息、抠咬字。上台那天她手直抖,可掌声响起来的瞬间,她突然觉得——原来退休不是终点站,是人生第二场的开场哨。老师没逼她练高难度技巧,是帮她把藏了几十年的“想上台”的念头,变成了真的。
37岁的程序员大鹏学琴的理由特实在:想给女儿弹《天空之城》当生日礼物。他说学钢琴比改bug简单——只要每天练1小时,就能慢慢弹出调儿,女儿现在追着他问“爸爸你明天还练琴吗?”,他成了女儿眼里的“偶像老爸”。
能让这些成年人安下心学音乐,关键是我们的老师“不端着”。他们不会一上来就教你“必须练哈农”,更懂你“只能下班后抽1小时”的珍贵,懂你“第一次摸琴键怕弹错”的害羞,懂你“练了两周还弹不准”的焦虑——他们会用*省时间的方法,让你*快尝到“我能弹出一首歌”的快乐(左-唐姐:学了4年;右-肖姐:学了3年)。
除了懂你的老师,我们还怕你“学腻了”——每月有沙龙、季度有音乐会、年终有汇演,不是逼你上台,是让你有个盼头:“下个月的踏春音乐会,我是不是能弹首简单的?”“年底的篝火晚会,或许能跟大家一起唱首歌?”我们不做“交了钱就消失”的俱乐部,要做你“想再来”的地方(左上-踏春音乐会;左下-声乐汇报演出;右-篝火晚会)。
今年是俱乐部18周年,刚好在做活动。我们准备了份“成年礼”大礼包——18年里,我们陪好多普通人把“想学音乐”的念头,变成了生活里的小亮点:可能是下班路上哼首刚学的歌,可能是给孩子弹首生日快乐,可能是退休后第一次站在舞台上。现在,轮到你了。
专业解答各类课程问题、介绍师资和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