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是德国电视二台少儿频道的青少年新闻节目,从1988年播到现在,每天就10分钟,里面有一分钟左右的动画科普——这可是各年龄层德语学习者都爱用的辅助材料,毕竟学德语的好素材得满足:能看进去、看得懂、有收获、每天更、能坚持。想维持德语水平?一天看一分钟德语视频就行,关...
logo是德国电视二台少儿频道的青少年新闻节目,从1988年播到现在,每天就10分钟,里面有一分钟左右的动画科普——这可是各年龄层德语学习者都爱用的辅助材料,毕竟学德语的好素材得满足:能看进去、看得懂、有收获、每天更、能坚持。
想维持德语水平?一天看一分钟德语视频就行,关键是“坚持”俩字;想稍微进步点,就从视频里挑几个生疏词记,别求完美,每天攒一点;要大进步要么系统化学要么上课,不想上课的话,要么低效纠结要么已经到B2以上了——B2以上可以看公众号连载的德剧或德国新闻联播,把德语变成“活着的经验”。
今天节目不一样,不是我一个人主持,是和奥地利ORF电视台《ZibZack Mini》的埃斯特搭档。为啥找她?一来有奥地利孩子看logo,总写信问奥地利的事;二来今天是奥地利国庆日,对他们挺重要的。
奥地利面积大概是德国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山,比如*高峰大格洛克纳山,海拔超3700米——攀岩、徒步、唱约德尔调都特合适。大部分去奥地利的游客是德国人,除了逛城市或山景,主要是来“ausrasten”——在奥地利这词不是“发狂”,是“好好休息”。
埃斯特说奥地利的特色?冬天踩着滑雪板从山上冲下来,白雪闪着光,太阳亮得晃眼,这味儿特“奥地利”。孩子们眼里的奥地利更美:人好天气好,能做很多事,还能摸大自然(比如维也纳森林)、看景点(圣斯特凡大教堂、西班牙骑术学校)。
为了这期节目我特意跑了趟奥地利,在蒂罗尔州库夫施泰因附近的阿舍约赫高山牧场(海拔1400米)采访了安娜一家。安娜家有个农场,夏天奶牛在牧场吃草,秋天就下山到山谷吃饲料。安娜说要是必须住城市,肯定会想奶牛和其他动物——乡村出门就是动物与草地,城市一出门是马路。
安娜家人特意给我做了皇帝煎饼,典型的奥地利甜点。为啥叫“皇帝”?传说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有关:宫廷厨师本来要端煎饼,结果碎成一块块,皇帝说“这是Schmarrn(难以下咽的东西)”,名字大概就这么来的。对了,弗朗茨皇帝和茜茜皇后(当时欧洲*有名的美人,电影每年圣诞节都播)以前住在维也纳霍夫堡宫。
奥地利的音乐也特有名,古典时期的莫扎特(5岁写曲,一生约600首作品)、海顿、舒伯特,还有“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是当时*火的舞曲,今年是他诞辰200周年)都来自那。少儿交响乐团Supera不仅演施特劳斯的作品,也演其他音乐家的。孩子们说,家乡有这么多著名作曲家,能讲好多关于国家的故事,特骄傲。
说到德语,其实1300多年前就有早期版本了,当时德国和奥地利所在的区域(从阿尔卑斯山到北海沿岸)都在用。500年前,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民族)把德语定为官方语言,条约和法律都用德文写。200年前的德语,听起来就和现在差不多了。虽然德奥早就是独立国家,但德语都是官方语言——不过方言有差异,比如奥地利说“Abkugeln”是“笑得直不起腰”,“Paradeiser”是番茄,“Erd?pfel”是土豆,“Gugaruz”是玉米,“Palatschinken”是煎饼。
节目最后我还试了当指挥,乐团的克里斯蒂安教我的。对了,每期logo结尾都有个天气笑话,今天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坐在树上还挥手?”答案是“雕鸮(Huhu)”。最后报个天气:周一大半人会淋湿,西南部有强风及暴风阵雨,*高气温6到12度。
专注于德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