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托福刚结束,备考的朋友们肯定累坏了——听力这次还是那副“又新又旧”的样子,对话变着法儿换场景,讲座倒踏实重复旧题,里头藏的门道得好好扒扒。先看对话,*有意思的是场景“不按常理出牌”。ETS官方指南把对话分成两类:校园服务(学生和工作人员)、办公时间(学生和教授/助教...
3月托福刚结束,备考的朋友们肯定累坏了——听力这次还是那副“又新又旧”的样子,对话变着法儿换场景,讲座倒踏实重复旧题,里头藏的门道得好好扒扒。
先看对话,*有意思的是场景“不按常理出牌”。ETS官方指南把对话分成两类:校园服务(学生和工作人员)、办公时间(学生和教授/助教)。大家都觉得跟教授聊才会碰专业知识,可校园服务场景也能“掺私货”——比如有篇重复过2023年3月8日、2024年6月22日和7月10日的老题:学生要给天文系聚会订60件T恤,正面印太阳系,背面是冥王星加标语“和次要行星一样,天文系欢迎所有人”——就是想拉更多人选天文副修。订的时候得把设计图和文件交给另一家店,设计师会联系聊细节;材料选基础款,尺码平均分,颜色还没定。
3月15号下午还考了篇“场景混搭”的老题——2023年8月12日、9月23日、12月13日,2024年1月27日都出现过。土木工程的学生找图书馆员,说对乡村发展感兴趣想了解农业课程,馆员推荐了农业科学入门教材,让他用电脑查内容。结果学生突然问馆员毛衣材质,才知道是羊驼毛——跟骆驼沾亲的动物产的,能做纺织品,市区还有羊驼农场卖衣服、原毛和纱线。这毛比羊毛软、轻、耐穿,还不过敏,皮肤敏感的人也能穿。最后馆员说非小说区有本讲羊驼的书能查。
其实ETS早有这毛病——场景和内容不搭,古早TPO10的Conversation 2里,图书管理员跟学生聊文学,还提到Jane Bowles的书,甚至出了态度题(比如问女的对Jane Bowles的书暗示了啥)——这就说明,专业知识不一定只在跟教授的对话里才有。
3月15号还有篇2023年12月10日的重复对话:艺术主修的学生找校园美化办公室的管理员,问环境可持续性课程项目的事儿。学生科学不好,但教授要做回收项目,他想结合艺术,用回收品做装置放校园里。管理员建议放图书馆旁边小广场,做花朵形状的雕塑。学生说灵感来自之前看的艺术装置——用空水瓶和别的容器拼了个完整客厅。他本来想找校园废物管理中心要回收水瓶,结果学校是单一回收制,玻璃、金属、塑料混一块儿,他怕瓶子不够干净,管理员也不知道市区回收中心找谁。
跟对话比,3月的讲座要踏实多了——除了新题,旧题重复的趋势没咋变,艺术还是重点。提醒一句,看考情别光把“art history”当艺术,painting、music、architecture、literature都算艺术类,里头*常考的是“人物刻画”——围绕一个或几个艺术家,讲他们的风格技巧,或者借他们讲艺术流派。
比如3月15号下午考了篇2023年9月22日的旧题:艺术类讲座讲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重点是女画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文艺复兴时肖像画复兴,是因为重视个人身份,艺术家得有本事还得会创新,安圭索拉就是这样的。她家里地位高,没法像男的那样当学徒,但受过好教育,跟两位著名艺术家学过,还得到米开朗基罗的指导。她的肖像画大多画自己和家人,通过送朋友推广作品,风格里混着日常生活场景,后来叫“风俗画”。代表作《下棋》画的是姐妹俩互动,在文艺复兴时期算特别不正式的,能看出家人有多亲。
除了艺术,地质学讲座也爱讲人物。3月1号的地质学讲座讲了俩主要领域:物理地质学(研究岩石、矿物和地球内部过程)和历史地质学(讲地球起源和演变,探讨过去46亿年的物理和生物变化)。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观察自然界挺离谱——说岩石是星星影响形成的,地震是地下有火焰,地球内部还有不动的鱼——但搁当时的科学水平也能理解。直到1795年,苏格兰自然学家詹姆斯·哈顿提出均衡作用学说(uniformitarianism),说现在地球的物理、化学、生物规律,地质历史上也适用,慢腾腾的地质过程(比如山脉抬升)和地震、火山喷发这种剧烈事件一样能改变地球。可他写的东西没人能看懂,理论没传开,直到35年后查尔斯·莱尔把这学说讲清楚,还写了《地质学原理》,才让大家接受。
还有生态学讲座,3月15号重复了2024年8月24日的旧题,结构特别典型——开头讲现象,后面给几种理论。讲座讲鸟类迁徙的导航方式,比如燕子在南北半球之间飞,白鹳在欧洲繁殖、冬天去非洲。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鸟类冬天会冬眠,后来才知道是迁徙。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开始研究导航,先提出“太阳导航假说”,说鸟类用太阳位置导航,但实验证明光靠太阳不行。接着又说“磁场罗盘假说”,鸟类能感知地球磁场变向——可没法解释鸟类怎么确定起点,或者遇到风暴咋调整方向。1970年代意大利研究者提出“嗅觉地图假说”,说靠嗅觉导航,实验显示能闻味的鸽子找家更快,不能闻的得花更长时间——这假说有点道理,但还是有科学家不信。这篇讲座的结构一抓一个准:时间(古希腊、50年代、70年代)、地点(意大利)是信号,人物(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研究者)是重点。
这次考情就说到这儿吧!希望能帮到大家。最后说句实在的,练习先把理解搞扎实,再练思路。祝各位备考顺顺利利,听力拿个好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