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QS亚洲大学排名(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2026)刚正式公布,这届榜单规模是有史以来*大的——覆盖了25个高等教育体系的1529所院校,其中558所都是第一次上榜。这次排名用11项指标评大学,权重从高到低:学术声誉占30%、雇...
2026年QS亚洲大学排名(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2026)刚正式公布,这届榜单规模是有史以来*大的——覆盖了25个高等教育体系的1529所院校,其中558所都是第一次上榜。
这次排名用11项指标评大学,权重从高到低:学术声誉占30%、雇主声誉20%,接下来是师生比、国际研究网络、论文篇均引用率各10%,教员人均论文数和博士学位教员数各5%,剩下的国际教员、国际学生、入境/出境交换生比例各2.5%。
看具体指标表现:师生比前100里,日本有20所、韩国18所,中国内地11所;国际学生指标里,内地只有2%的高校能进亚洲百强,新加坡是60%、马来西亚55%。不过今年有13所内地院校在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这两项上都进步了。
这次排名有几个明显的亮点:亚洲前十全被中国内地、香港和新加坡包了;内地今年新增261所,总数到395所,直接成了上榜*多的教育体系,占了主导地位。
亚洲前十具体是这样的:香港大学拿了第*,北大第二;新加坡南洋理工(NTU)升了一位,和新加坡国立(NUS)并列第三;复旦第五;香港科技大学第六;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并列第七;清华第九;香港理工大学第十。
香港的院校这次表现特别抢眼——5所进了亚洲前十,占了一半。港大去年是第二,今年直接冲第*;香港科技大学是黑马,去年还在第十名开外,今年跳到第六;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香港理工大学进步了七位,从去年第十七到第十。所有9所上榜的港校,排名都往上走了。
内地高校的上榜数量增幅是该第*。北大第二,复旦还在第五,清华掉到第九,浙大从出去了,到14名;南京大学(19)、中科大(21)、武大(31)、同济(32)、北理工(45)、北师大(48)、哈工大(49)这些都进步了——今年内地进亚洲的高校增加到13所。
港校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突破?主要靠三个核心优势:第*是学术和就业连得紧——港大的学术和雇主声誉、港科大的科研转化能力都被国际认可,雇主声誉指标里它们是领跑的,毕业生在金融、科技这些领域是跨国企业的;第二是国际化生态成熟——香港城市大学的交换生特别活跃,港大的国际师资占比高,还有10所港校进了“国际学生”指标的百强;第三是科研找对了方向——香港理工大学专门搞“国际研究网络”建设,港科大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用差异化的策略形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