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LSE offer那天,王同学攥着手机的手直抖——不是突然砸下来的运气,是一年攒的劲儿终于落地了。作为从普高“跳轨”到A-Level的学生,她用三个考季啃完四门实考A*,把“想读LSE经济学”的念头,变成了躺在邮箱里的录取信。高二去英国交换时,她第一次觉得“上课不是...
收到LSE offer那天,王同学攥着手机的手直抖——不是突然砸下来的运气,是一年攒的劲儿终于落地了。作为从普高“跳轨”到A-Level的学生,她用三个考季啃完四门实考A*,把“想读LSE经济学”的念头,变成了躺在邮箱里的录取信。
高二去英国交换时,她第一次觉得“上课不是为了刷题”——老师会跟学生聊“你对这个政策怎么看”,那种“能表达想法”的氛围,像颗种子埋在心里。后来去多伦多大学Rotman商学院夏校,摸到经济学的边:国内高中没这课啊,总不能瞎选专业吧?“得系统学我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她咬咬牙,转向A-Level。
定了留学就没磨叽:先冲雅思,接着扎进新航道锦秋学A-Level,同时找竞赛和科研——时间紧,每一步都得踩实。三个考季考完四门,说不慌是假的,但更慌的是“怕不够突出”。直到文书老师说“别堆经历,要串起你的成长”,她才把“看YouTube经济科普”“上网课啃《国富论》”“科研里挑模型毛病”的细节挖出来——没华丽辞藻,就说“我是怎么一步步爱上经济学的”,倒成了文书*打动人的地方。
时间不够,就捡*有用的做:AMC12、NEC竞赛,加上一个经济研——这些不是凑数的,文书里能具体说“我在NEC里分析过某地区消费数据”,比空泛的“我热爱经济学”管用多了。还有TMUA笔试,考的时候觉得“完了,这题没练过”,结果分数出来居然能给LSE和华威当敲门砖。
高二下学期她干脆脱产了——普高的课没法兼顾A-Level,不如把所有劲儿拧成一股绳。选了数学、进阶数学、物理、经济四门:数学是经济的地基,进阶数学能往上窜一截,物理是普高的老本儿,学起来省劲。最后一个考季疯了:五门高数、两门物理、经济U3U4一起冲——每天六点起,十二点睡,桌上的咖啡罐堆得比书高,居然也熬过来了。
雅思更给劲:首考就7.5,口语还拿了8——老师没让她死背模板,而是教她“把日常聊天的劲儿带进去”,比如聊动漫时加俩经济学词,反而自然。“老师在我想偷懒时戳我一下,比如‘口语稿再改改,你能拿更高分’,不然我可能就松劲儿了。”
比普高舒服多了——锦秋不是只盯着分数,每月有节日活动:中秋做月饼、圣诞搞交换礼物,学累了能和朋友瞎聊。压力大的时候她就画画,或者刷两集《老友记》——不然真扛不住。*想谢的是进阶数学罗老师:“我高数题卡壳时,他能蹲下来用草稿纸画三条辅助线,直到我懂。”还有家人,原来她总说“万一没……,他们说“你拼过就不亏”,慢慢就敢申LSE了。
现在offer堆在邮箱里:爱丁堡、华威、UCL、LSE——*不敢想的LSE居然真的要她。回头看这一年,从普高的“按部就班”到A-Level的“全力冲刺”,不是什么传奇,就是选对路,扎进去,把每一步走实。“原来我只是想‘试试’,现在才知道,‘试试’加上‘咬咬牙’,就能把梦变成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