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风裹着桂香往车窗里钻的时候,青岛白珊学校创美画社、手工组和陶艺组的六十多个孩子正挤在巴士里抢着说笑话——昨天晚上有人把铅笔盒当成梭子装书包,现在正举着给旁边的人看,惹得全车笑成一团。等大巴停在纺织谷门口,孩子们蹦着下车,拽着老师的衣角问:“里面有会织布的机器吗?是...
金秋的风裹着桂香往车窗里钻的时候,青岛白珊学校创美画社、手工组和陶艺组的六十多个孩子正挤在巴士里抢着说笑话——昨天晚上有人把铅笔盒当成梭子装书包,现在正举着给旁边的人看,惹得全车笑成一团。等大巴停在纺织谷门口,孩子们蹦着下车,拽着老师的衣角问:“里面有会织布的机器吗?是不是比我家钢琴还大?”
进了园区*先撞进眼里的,是一排站得直直的“老伙计”:清代的木织机带着雕花纹,腿儿磨得发亮;民国的纺纱机浑身是金属齿轮,齿缝里还沾着旧机油的印子。孩子们凑过去摸织机上的纹路,有的用指尖戳齿轮,突然“哇”一声:“这机器比我爷爷还老吧?”古老的设备像在说从前的事儿,连风都慢下来,裹着棉线的味儿往孩子们鼻子里钻。
解说员阿姨举着张泛黄老照片挤过来,指尖戳着上面的织机:“这玩意儿得仨人伺候——一个抛梭子,一个拽经线,还有个捋丝线,忙一整天才出几尺布。”孩子们立刻围过去,脑袋挤成一团,有的模仿抛梭子的动作,胳膊甩得太急差点撞着旁边的人。从手工纺线到现在的自动化机器,解说员阿姨说一句,孩子们举一次手:“现在机器一天能织多少布?”“我穿的校服是不是这么变来的?”问题像小炮弹似的,全往“纺织的秘密”上撞。
*闹的是动手环节!老师把彩色丝线绕在简易木架上,教“挑一压一”——就是拿梭子穿的时候,先挑一根线,再压一根。小宇攥着梭子往木架里扎,手背蹭得通红,额角的汗滴在丝线上,突然喊一嗓子:“老师!我织出条纹啦!”举着布片的时候,睫毛上还沾着汗,眼睛亮得像星星。朵朵选了粉色和蓝色丝线,织到一半把布片收起来,说:“我要留着回家织,给妈妈做小钱包——她上周说想要个软乎乎的。”孩子们的手指在丝线上绕来绕去,有的把线缠错了急得皱眉头,有的织得太快把丝线扯断,可没人停下——创造的劲儿像小芽,在指尖冒出来。
下午往学校走的时候,孩子们的书包里塞着没织完的丝线,有的攥着博物馆送的小织片蹭脸——那是用旧织机剩下的棉线编的,糙糙的但暖乎乎的。回到校园,纺织的劲儿还没散:有人把织好的布片贴在画本上,画上加了织机的图案,歪歪扭扭但满是劲儿;有人用彩线编了小挂件,挂在书包上,走路的时候晃啊晃,像带着纺织的风。
这场研学像颗种子,埋在孩子们心里。他们摸过老织机的温度,穿过丝线的纹路,知道了“经纬”不是课本上的词,是手里的布片、妈妈的小钱包、书包上的挂件。一根丝线编着童年的事儿,一次探索沉着成长的劲儿——文化的美没说大道理,就藏在梭子的穿梭里,藏在孩子举着布片的笑声里,悄悄把“热爱传统”的小芽,往童心深处送。
白珊·安妮高中 从优秀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