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上海教育圈不断,先聊港大的新项目——香港大学跨港沪本科项目落地浦东了!2026年秋天开计算与数据科学(港沪科技菁英,简称Delta+),招91个新生。前两年半在港大本部读,后一年半到张江科学城上课,全是港大教授用英语教。第四年能提前修硕士课,*快5年拿工学学士+...
过去一周上海教育圈不断,先聊港大的新项目——香港大学跨港沪本科项目落地浦东了!2026年秋天开计算与数据科学(港沪科技菁英,简称Delta+),招91个新生。前两年半在港大本部读,后一年半到张江科学城上课,全是港大教授用英语教。第四年能提前修硕士课,*快5年拿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双学位。每学期发至少5万港币交通住宿补贴,还安排7个月企业带薪实习(Co-op),给上海学子搭了条“港大+张江”的国际化路径。
上海姑娘在国际奖学金上挺争气——2025年罗德学者名单里,4个中国学生中有两个是上海的:何海蓉(上外附中毕业,现在哈佛读计算机科学+东亚语言文明双学位,辅修古典学,正用计算机视觉复原敦煌壁画里的唐代舞蹈)、黄轩婕(七宝德怀特毕业,布朗大学读国际与公共事务,之前去约旦学过难民健康,打算去牛津读两个硕士,以后做冲突人道报道)。她们能拿每年9万英镑奖学金去牛津读硕士。
清华*高荣誉也有上海学子的份——2025年清华本科生特等奖学金(1989年设的,每年奖10个*突出的本科生)入围名单里,有两个上海孩子:陈嘉熙(2007年生,市实验学校毕业,高二15岁就进了丘成桐数学计划,现在18岁通过了8个方向的博士资格考试,听说已经拿奖了)、张抒悦(上外附中毕业,2022年推荐清华外文系日语专业,会英、德、日、法、希伯来5门语言,想做助力国家国际传播的智能分析工具)。
科创领域也有进展——2025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初评结束,100个35岁以下的沪上科创才俊进了终评。
学校建设方面,浦东老牌学校高桥中学有新校区了——11月9日森兰校区正式开工。这所学校1911年创办,以前是上海18所市立中学之一,2024年刚升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新校区在高行森兰板块,东至规划高杰路,南至东煦路,西至莱阳路,北至思学路,用地超3万平米,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米,投资7.92亿,办30个班。
校长教师队伍也有调整——世外中学原教导副主任陈菊华升副校长了。她1981年生,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徐汇区带头人,2003年就来世外了,拿过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学能手、上海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等荣誉。
华二的特级教师范小辉还给高中理科生提了几条实在建议——这位国际物理奥赛教练强调:课本比辅导书重要,案例比课外题重要,做题质量比数量重要,考试分析比*重要,主动学比机械学重要,常规解法比巧妙解法重要。
近期还有三位沪上学校长在复旦同台聊教育——作为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校友返校日的重磅环节,2025年教育论坛上,华二校长周彬、平和总校长万玮、协和总校长卢慧文都来了。周彬说,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理科探索者,还有人文思想引领者、音体美天赋型人才,三类要分开培养,现在特别要重视理科“天才少年”的早期发现和系统培育。
米特世界教育:为未来精英提供教育规划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