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个做企业的爸爸,找中介花100万把女儿“塞”进了美国前20的学校。结果孩子去了之后,语言根本跟不上,课听不明白,天天缩在宿舍里不敢出门,最后抑郁得没法上学,只能休学。采访的时候她哭着说:“我宁愿当时去个普通学校,至少那儿的太阳是照着真的我的。”这种事真不是个案。最...
之前有个做企业的爸爸,找中介花100万把女儿“塞”进了美国前20的学校。结果孩子去了之后,语言根本跟不上,课听不明白,天天缩在宿舍里不敢出门,最后抑郁得没法上学,只能休学。采访的时候她哭着说:“我宁愿当时去个普通学校,至少那儿的太阳是照着真的我的。”
这种事真不是个案。最近几年爆出来的学校招生丑闻,从几十万到几百万的都有。本质其实特让人难受——好像有钱就能买张精英教育的入场券。可这条看着亮闪闪的捷径,底下全是刺儿。
靠包装进学校的孩子,大多得面对仨问题:课听不懂、融不进圈子,*要命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就像脚被硬塞进小一码的鞋里,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更吓人的是,这事儿会给他们种个坏念头:努力没用,规则能破,钱能搞定一切。这种想法,以后一辈子都难掰过来。
家长为啥非盯着学校不放?表面说为孩子好,其实骨子里是攀比——别人孩子上藤校,我家也得有;要么是面子,出去能吹;再不然就是把自己没实现的梦强压给孩子。等教育变成了用来显摆的消费,孩子就成了家长虚荣心的工具。
有教育专家直接点破:“整天想着买学校的家长,其实是在躲真正的教育责任。真正的教育要花时间、要耐着性子、要动脑子,可花钱是*省事儿的。”
那焦虑的家长该咋办?答案其实特简单——回到教育本来的样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种子,有的得在肥土里长成大树,有的在石头缝里也能开得艳。找对孩子的路,比瞎追学校光环管用多了。教育不是比排名的游戏,是孩子找到自己、活成自己的过程。这过程里,孩子喜欢啥、能干嘛、心里健康不健康,比一张文凭金贵多了。与其花百万买offer,不如把钱投在这些真重要的事儿上——教育从来没捷径,那些想用钱省路程的人,最后会发现,省掉的恰恰是路上*该看的风景。聪明的家长,会放下自己的焦虑和面子,顺着孩子的性子来,陪着他们走自己的路。
选学校的时候,家长可得把眼睛擦亮点。2026fall的放榜季要到了,每到这时候,一堆国际学校就开始忙活着发“战绩”。家长看到这些,肯定会算:哪所学校录取的多?哪所出了哈普耶斯麻的学生?我家孩子该送哪儿?可这些*里,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掺水的,谁也说不清楚。
有些正在发展的学校,就玩数字游戏——同一个学生拿了好几个offer,全算进学校总数里;家长一般也不会问“那垫底的学生拿了啥录取”。还有的学校直接甩近三年、五年的数据,可实际上这几年的学生数量根本对不上。更离谱的是,有的学校居然花钱买offer!前几年有爆料,南方一所挺有名的国际学校,找中介花几十万买了别的学校学生的藤校offer。还有学生把自己的藤校offer卖了120万给某学校,换弟弟三年免费上学。结果就是,很多家长以为自己做足了功课——研究排名、看攻略、跑开放日、听宣讲会,最后还是踩坑。
可的公立国际部或者国际学校就不一样了。这些学校靠多年的口碑,轻松就能吸引*优秀的学生来报名,连牛娃都得抢着进。他们根本不屑造假,甚至招生的时候设一堆关卡,从一群厉害的孩子里再挑更厉害的。2025年北京国际部的学生有个特点:都是中考*特好的好学苗,但对国际高中的学习压根没概念。要是高一没法尽快适应,就算孩子本身再优秀,以后也难申到理想的大学。
标化考试这事儿,家长和学生得提前规划:1、没雅思托福*,或者分数低的同学,暑假赶紧开始学,争取新高一寒假前托福冲95+,雅思6+;2、托福到95-105分的,能开始学SAT或ACT了,分数不够的先把托福提上来;3、SAT和ACT选哪个?现在SAT考场不稳定,有条件的尽早考。学校有ACT考点的优先选ACT——北京能考ACT的国际部有十一、人大附、四中、一零一、师大二附、师大附、北京中学、八十中、八一这些;没考点的可以找校外机构,比如新航道和北外、上外合作,不用操心考点,直接考;4、SAT/ACT*尽量早考出来,高二暑假SAT到1500,ACT到34,申请夏校的时候特管用。虽然现在很多大学还是test optional或test free,但MIT等六所已经强制要标化了,其他学校也在动。这届新高一到申请季,政策肯定变,所以能考就考,别等政策变了没*,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