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岁的陈鲲杰坐在电子科技大学教室里,指尖碰着编程代码——这会儿他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一新生,屏幕里跳着的,是他对未来的盘算。倒回十年前,这孩子和编程的缘分,是从“游戏”开始的。小学时鲲杰总抱着手机玩,爸爸没像别的家长那样收设备——看他凑...
2025年11月,18岁的陈鲲杰坐在电子科技大学教室里,指尖碰着编程代码——这会儿他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一新生,屏幕里跳着的,是他对未来的盘算。
倒回十年前,这孩子和编程的缘分,是从“游戏”开始的。小学时鲲杰总抱着手机玩,爸爸没像别的家长那样收设备——看他凑在屏幕前的模样,倒琢磨:“与其拦着玩,不如玩出点意思。”后来听《罗辑思维》里张泉灵说,自家孩子用编程改游戏代码赢了她这个“高手”,爸爸拍大腿:“对呀!编程能当游戏和学习的桥!”
但自学哪有那么顺?爸爸买了启蒙书、下了Scratch,可知识点碎得像没穿线的珠子,鲲杰学三天就丢开了。直到2016年,爸爸对比十几种课选了编程猫——第一次上图形化课,鲲杰盯着彩色指令块,眼睛亮得像沾了光,拽“移动”“跳跃”块让小猫跳障碍、收金币,饭凉了也不管,扯着爸爸袖子喊:“你看!我让小猫飞起来啦!”从那以后,他总熬夜调代码,笔记本写满游戏思路,画着关卡图,成了“游戏的创造者”。
编程不只是让他变“厉害”,更成了表达爱的方式。2017年妈妈生日,刚学Python的鲲杰敲了几百行代码,做了个点进去就弹出蛋糕的程序——妈妈看着屏幕上跳的“妈妈生日快乐”,眼泪吧嗒就掉了;还有次备战比赛,代码总错,他突然想:会不会是编程猫的函数有问题?把bug和截图发给技术团队,居然真的被确认、修复了——那时候他才懂:“原来我想的东西,能帮到别人啊。”
这些事像种子埋在心里,慢慢长出“使命感”。爸爸说,编程让鲲杰觉得自己“有超能力”——“他总念叨,要像蜘蛛侠那样,用本事干件有意义的事。”这种劲儿还变成了学习力:上初中带小队参加《我们三十个》创业体验,1元钱在五一广场活一天,他当队长,让细心的管钱、英语好的找外国人拉赞助,最后拿了第*;编程练的逻辑思维,让他理科*一路往前冲,数学稳在年级前二十。
2018年,《华尔街日报》记者找过来,镜头里的鲲杰正埋着头写代码——报道里说“中国孩子在用代码重新定义创造力”。那时候他哪懂什么“国际关注”?爸爸心里清楚:“这是孩子在碰一个时代的机会。”同年初一,他拿了福建省信息学奥赛二等奖,就差几分一等奖——所有人都觉得他会一直走编程路,可他突然停了。
“那时候觉得*够好,裸分也能上学校。”爸爸想起那段日子,语气里透着点遗憾。初三学业压力上来,鲲杰想了又想,暂时放下编程——好在没白努力,中考在福州4万多考生里考进前200,进了福州一中。虽不再编程,可编程教他的逻辑和条理,还在帮他稳稳往前走。
2025年7月高考出分,鲲杰省排1500多名——这*不少家庭得偷着乐,可爸爸翻出份调查说:“清北复交现在裸分进的就三分之一,强基、竞赛推荐这些通道多重要啊。”指着朋友家孩子说:“你看,坚持学编程的都靠竞赛进了学校——要是鲲杰没停,我们也多颗定心丸。”
可这份遗憾没留多久,就被鲲杰的“轴”冲散了。填志愿时,他把所有985、211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列了张表,翻来覆去比,最后咬着牙选了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学校是电子信息领域“顶流”,2023年一半研究生进了华为、中兴这些“国字号”企业,刚好对上他“学软件工程,做中国软件”的念头。
爸爸说:“个人成长得和国家同频——现在软件芯片被卡脖子,我们就学这个,以后让全世界用中国软件。”鲲杰点头,说崇拜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华为的稚辉君:“等我毕业,说不定人形机器人是中国软件出海的‘船’,我想当那船上的水手。”
十年过去,陈鲲杰从拽图形化代码的“小创造者”,变成了想为中国软件干件事的追梦者。他的故事里有启蒙的惊喜,有暂停的遗憾,更有重新出发的底气——就像他说的:“编程不是人生必须选的,但它给了我选未来的勇气。”
说不定下一个十年,又有个孩子在某盏灯下,写下改变人生的第*行代码——而这一切的开头,可能就是你帮他按下“开始”键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