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示了《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好多家长都在讨论。这份“新白名单”不只是未来三年竞赛的“说明书”,更藏着教育改革的方向,直接关系到娃编程路怎么规划。今天就扒扒里面和编程娃相关的变与不变。01 白名单“大换血”里的变与不变先说...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好多家长都在讨论。这份“新白名单”不只是未来三年竞赛的“说明书”,更藏着教育改革的方向,直接关系到娃编程路怎么规划。今天就扒扒里面和编程娃相关的变与不变。
01 白名单“大换血”里的变与不变
先说说变的——赛事扩容了。这次从44项涨到47项,新增16项、取消13项,还是分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综合、艺术体育三类。重点是自然科学类加了5项,好多和编程、创新沾边——学编程的娃以后有更多地方露本事、验成果,选比赛不用挤破头了。
第二个大变化是AI赛道“杀”出来了——三个新增的AI赛事得重点盯: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从编程算法到实际用,考的是真刀真枪的编程本事,得在实战里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覆盖机器学习、智能系统这些前沿玩意儿,还是好多权威机构一起办的;还有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辅助生成数字艺术创作者大赛,第一次把AIGC(AI生成内容)加进去,让娃用AI画画、做音乐、写故事——这不光考编程,还得有创意和艺术感,技术和艺术掺一块儿,编程学起来也不单调了。
但不管怎么换,五大联赛、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机器人、无人机、宋庆龄发明奖、全球发明大会(中国)、丘成桐中学科学奖这些“硬通货”奖项还在——明摆着告诉大家:科技和AI是未来教育的核心,编程作为AI的基础,根本绕不开。
而且现在不管是科创还是AI赛事,早不考死记硬背的理论了,也不是交个编程作品就行——更看重科学思维,还有用编程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本事没法临时抱佛脚,得靠长期学编程慢慢攒,不是堆知识点能堆出来的。
02 为什么推荐娃参加白名单赛事?
首先是权威——教育部筛的,主办单位得是中央编办、民政部认的正规机构,不会有野鸡比赛的问题。
然后是管用——有专业评估体系,流程严,获奖结果全国学校都认,直接算进综合素质评价里。
*实在的是升学有用——小初高全阶段都能蹭上优势:小升初时,竞赛经历能给简历添彩,评优秀学生、三好生时,白名单获奖是硬底气;初升高更明显,好多重点高中招科技特长生,只要白名单获奖就能报名,比如2025年山东济宁市曲阜第一中学的简章,市级二三等奖就行;到了高考,南京大学、上海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校2024年综评已经把“教育部白名单一等奖”当报名必要条件,竞赛获奖从“加分项”变“准入证”了;强基计划里,获奖的同学是有力竞争者,清华、北大2025年把破格入围门槛提到“全国决赛二等奖”,含金量更实了。
就算没获奖,参与过程也值——能找着兴趣点,练思维,开眼界,磨性子,创新实践能力全往上拔。
最后想说,AI浪潮里,教育的核心还是激发出孩子的潜能,培养能应付未来的创造者。这次白名单更新,不光是赛事变了,更是告诉编程娃该往哪走——竞赛不是为了升学拿证,而是把准备比赛的过程当成“能力存款”,这样才不浪费赛事培养创新人才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