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麦田里,种粮大户蹲在田埂上揪了根麦苗嚼着,抬头看天上“嗡”着的无人机笑:“以前百亩田巡完,我蹲在地头喝三瓶矿泉水都缓不过来——现在倒好,这玩意儿飞10分钟,比我瞪着眼走一天看得还全,连麦苗叶背面的蚜虫都能拍清楚。”这话里的“省劲儿”,就是无人机扎进农业里的“实在气儿...
河南麦田里,种粮大户蹲在田埂上揪了根麦苗嚼着,抬头看天上“嗡”着的无人机笑:“以前百亩田巡完,我蹲在地头喝三瓶矿泉水都缓不过来——现在倒好,这玩意儿飞10分钟,比我瞪着眼走一天看得还全,连麦苗叶背面的蚜虫都能拍清楚。”这话里的“省劲儿”,就是无人机扎进农业里的“实在气儿”。
巡田只是“入门招”。无人机还能当“空中测土匠”——架着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扫一遍,土壤里氮磷钾缺多少、麦苗长得齐不齐,数据直接变成红黄绿的热力图。上周张老汉家的玉米地,就是无人机测出土壤缺磷,赶紧补了肥,现在玉米秆儿比隔壁家的粗一圈。连病虫害都藏不住:叶子上的锈斑、茎秆里的钻心虫,热力图上红一块黄一块,比村里老植保员的“眼功”还准。
*让农户念好的是打药施肥。以前背着20斤药桶走半天,药撒得东多西少,风一吹还飘到自己脸上。现在无人机跟着地块数据走,该多喷的地方不“手抖”,该少的地方不浪费——农药用量直接省了30%,速度比人快5倍,地里的青蛙、蚯蚓都比以前多了。王婶子说:“以前打药完事儿得洗三遍手,现在站在地头看无人机飞,闻不着药味儿,倒能闻着麦香。”
遇上灾年更“救命”。今年夏天河南暴雨,李庄的玉米地被淹了一半,无人机“唰”地飞过去拍了100多张照片——水位到玉米秆第几节、哪些地能抢收,保险公司拿着照片直接定损,比以前蹲在泥里扒拉苗快了三天。“要是没有这玩意儿,我家今年得赔进去半年收成。”李大哥摸着无人机的螺旋桨说。
现在的无人机也不是“娇贵玩意儿”了。续航能飞2小时,挂50公斤肥料不晃悠;AI算法能自动绕开电线杆、树杈子,隔壁刚学种地的小年轻,摆弄半小时就敢“飞”百亩田。“以前觉得这是‘高科技’,现在倒像家里的锄头——拿起来就会用。”村头卖农资的老周说。
真金白银的好处,看合作社的账本就知道。去年引入无人机后,小麦亩产比往年多了80斤,农药、人工成本加起来少了15%。会计刘姐翻着账本笑:“这钱省得比挑水浇地还实在——以前请人打药,一天得花300块,现在无人机飞两小时,才花50块。”
往后这“小翅膀”要管的事儿更多。等传感器再灵点、数据处理再快些,从播种时测土壤湿度,到生长期查虫,再到收获时测产量,全流程都能“飞”着管。还能和村西头的无人拖拉机、智能喷灌机“搭伙”——无人机测出土壤干了,喷灌机自动开;测出该施肥了,拖拉机直接拉着肥料过来,地里没人也能把庄稼种得好好的。
更贴心的是,政策给补贴、厂家降价格,现在一台无人机补贴后才几千块,跟买辆摩托车差不多。“以前觉得是‘高端装备’,现在连我这样的老农民都用得起。”张老汉摸着刚买的无人机,指甲缝里还带着泥。
以前种地靠“老把式”的“手感”,现在靠无人机的“数据眼”——从“腿肚子转筋”到“10分钟搞定”,从“闻药味儿”到“闻麦香”,这些变化里,藏着农业的“新模样”。未来这些“空中小翅膀”还会更“懂”地里的事儿,把“靠天吃饭”变成“靠科技吃饭”,让地里的活儿更轻,碗里的粮更足,乡村的日子更有奔头。
沃达航空 助你成功
"沃达无人机培训"是河南沃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教育宝SaaS管理系统开设的店铺, 若该店铺信息涉嫌虚假或违法, 请点击这里向教育宝反馈,我们将依法进行处理。
标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