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即将结束,气温将逐渐下降。处暑是一年当中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但是,处暑节气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晴朗之日仍会感到十分炎热,故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说。古人也说:“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进入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18天的流汗日。
处暑节气天气较为干燥,人体会因此不适,易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而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 百合银耳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百合有清心、润肺、宁神之功;银耳味甘淡、性平,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虚劳干咳、少痰、口燥咽干、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 处暑的饮食养生讲究淡补,虽然已经入秋,但这个时节仍有暑气,脾胃功能较弱,可多食用咸味食物,如粉葛、荸荠等,以养脾胃;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不适宜“贴秋膘”,以免加重肠胃负担,造成食积。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很多人会感到懒洋洋的,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一直到处暑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 另外,睡觉时要注意不能开窗而眠,腹部要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感冒腹泻。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让身体适应逐渐降低的温度,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处暑时节处于夏秋之交,人体已由“春夏养阳”到“秋冬养阴”的转换,此时人体的气血混乱,需要调节。此节气艾灸能够有效提升人体正气,对体力、元气不足以及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有明显的调理效果。通过 按摩 、 艾灸 刺激人体的经穴,可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强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 补充人体阳气,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①治风湿病: 利用大椎穴可以治疗令人非常头疼的风湿病,其效果比吃药还强。大椎穴为督脉之穴,督脉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坚持艾灸大椎主穴,就可以增强阳气,赶走湿寒,告别疼痛! ②防治感冒: 在大椎处艾灸3分钟,以皮肤红嫩为佳;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③治落枕及颈肩不适
①命门穴的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 ②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①调理胃肠: 足阳明胃经从头到脚贯穿人体的正面,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是胃的下合穴,也是胃经的合穴,简单一句,它就是调理胃气的要穴,只要病在胃腑或胃经,不论其寒热虚实,都可以取这个穴位治疗。 ②保健长寿: 人的衰老一般是从肾气和阳明脉衰开始,所以养生保健一般从胃经和肾经入手,调理气血。上面提及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穴,且胃为水谷之海,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地方,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和胃气在养生保健中意义重大。 ③美容:足三里对面部皮肤气色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因为面部是足阳明胃经所巡行的地方,且胃经多气多血,所以针刺这个穴位能获得很好的美容作用。
①养神安眠: 中医认为,肾属水脏,水在下。肾阴虚者就会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遗精早泄、烦躁不安等症状,而涌泉穴属肾经,经常艾灸涌泉穴可使肾水上行,滋补肾阴,改善失眠多梦、发烦躁不安等现象,从而达到养神安眠的功效。 ②调理血压: 高血压是比较常见的三高症之一,也是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艾灸涌泉穴对血压有双向调节机制,能够增加血管的弹性,加强血管的舒张功能,加快血流速度,从而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所致的头晕、头疼等问题。 ③排毒养颜: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位,是肾经较重要的腧穴之一,经常艾灸涌泉穴,能够推动膀胱经,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的流通,并且能够改善体虚,帮助体内湿气和毒素排出体外,使皮肤变得光滑、细腻、富有弹性,还能起到延缓皮肤衰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