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难不注意到那幅画——32个罐头,硕大的logo,明亮的色彩,几何形的、机械感的线条,由艺术接手、改造、辩护,成为现代艺术史上*负盛名、最具价值的作品之一 。60年前,当这幅画展出时,曾被认为是一个笑话。
《金宝汤罐头》 即使现在,你也很容易产生看不懂的疑惑。事实证明,人们面对现当代艺术时不只有新奇,还常常伴随着惊慌。 01
想。于是,老板在这间咖啡馆为沃霍尔举行了插画展览处女秀,那时一幅插画售价仅仅25美元,两人五五分成。
丝网印刷技术 当沃霍尔找到了原本用在工业中的丝网印刷技术时,这个处理过程无疑被加快了。他把自己的工作室称为“工厂”,摒弃手工创作,大量复制、量化,仿佛建立了一条艺术的流水线。 在大量的日常消费品之后,他又更进一步,运用这种技术创造了世界上一系列著名的人物形象,并展现了他开放、自由、仿佛先知般的关于“美”的理念——一切皆美。 1962年,沃霍尔决定制作有关梦露的一系列肖像。在他的作品中,梦露有金黄的头发,紫红的脸庞,天蓝的眼影,深红的唇彩。画布上的颜色是夸张的、浓烈的,却能从画布上的人脸中看到空虚和迷惘,看到不为人知的深切哀伤。
《玛丽莲.梦露》 沃霍尔复现了人们如何消费梦露的美,又展示了这种美背后的真实与复杂。从此之后,他不断开启关于“美”的实践。 02
03 父亲游走于各个煤矿做工,收入微薄;母亲在路边售卖水果和用废旧易拉罐做的玩具。
除了贫困,还有更糟糕的 笼罩了他的整个童年时代。 沃霍尔 患了一种名为“风湿性舞蹈病”的神经系统疾病,这个病 分别在他8岁、9岁、10岁那年暑假发作。 那几年夏天,他都是闭门不出、躺在床上度过的,听着收音机,抱着玩偶,剪着纸娃娃。 这个病还算轻的,后来他又得了忧郁症,只能待在家里。 14 岁那年,父亲不幸在煤矿工场意外身亡。 贫困、移民歧视、疾病、死亡,让他变得敏感、自卑、内向。
好在母亲给了他许多关爱,找来彩色杂志、漫画给他,并鼓励他画画,漫画中的简练线条与绚丽色彩,及杂志上的流行资讯,塑造了 沃霍尔 最初的审美。
17岁进入卡内基理工学院,主修绘图设计。正是这些关于艺术的基础学习培养了沃霍尔极大的自信。 1949 年,21 岁的 沃霍尔 毕业后去了纽约寻找机会,想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为了能生存下来,他只得先做一名商业插画家。 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等。 为了省钱,他不得不和17个人挤在一间地下室里,与蟑螂睡在同一张床上。 一次,他带着作品集到《时尚芭莎》杂志办公室,谁知拉开作品集拉链,蟑螂便爬了出来,这让沃霍尔感到羞辱不已。 他努力工作,凭借聪明和勤奋, 24岁时,作品就已经崭露头角,28岁获得广告人梦寐以求的“艺术总监会赏”大奖。
沃霍尔 已经成为纽约最知名的商业设计师之一 。但他依旧怀抱着雄心,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在大城市打拼的日子也让他深深明白,艺术需要与商业结合起来。 04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就是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布片、报纸、街道指示牌、照片、广告、垃圾,居然如此就被大众轻易地接受了。 沃霍尔意识到想成功就得向有结果的人学习。 他也可以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进行创作。再加上之前的 广告经验, 他深谙传播之妙: 东西印刷得越多,复制得越多,看到的人就越多。 而且复制是*低廉的成本,他决定用这个来赚钱。 由此, 安迪沃霍尔式的“波普艺术”诞生 。 *日常的东西,沃霍尔想到了他吃了20年的食物:三明治,番茄味的金宝汤,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比如钱或者可乐。
当时,他在好莱坞费若斯画廊展出的《32个罐头》的个展,即便饱受讥讽,罐头还是卖出了1000美元。 这证明了他商业艺术设想的成功。 后来又创作了更多日常事物:米老鼠、猫、高跟鞋、蝴蝶...
很快的, 一件改变沃霍尔创作命运的事情发生了 商业嗅觉敏锐的沃霍尔,马上意识到名人效应、商业推广和市场营销的影响力。 他第一时间买了一张梦露的肖像照,复制了1000张,这让他名声大噪。
紧接着1963年肯尼迪遇刺,他把遗孀杰奎琳的照片以同样的形式,再一次投放到大众面前。
“大量复制”当代著名人物的脸孔成了他作品的一个系列:
《布里洛肥皂盒》 1950 年左右,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汽车成为社会“主角”,普通家庭拥有汽车已是普遍现象。安迪再次用经典的波普排列方式,创作了《七辆凯迪拉克》。
自此,沃霍尔一发不可收拾,1963年,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并给它取了个很应景的名字叫“工厂”, 里面充斥着流行艺术、金钱、名人、性、派对、迷幻药、地下文化…等极具吸引人眼球的元素。 他的作品也不需要自己绘制了,在“工厂”可以进行流水线式的艺术品生产 。他每十分钟就能完成一件艺术品。
他把“拿来即用”的手法发挥到了,使作品的无意义和空洞得到放大,巨大的成功和知名度,让他一跃成为了 “波普教父” 。 05 还涉足摄影,导演电影,为摇滚乐作曲、自办杂志,甚至还出书成为作家。 摄影方面:
安迪沃霍尔的摄影作品,最大的特点 是简单随心。 他习惯将镜头对准社会名流、明星,在他的宝丽来镜头下,聚光灯下的名流明星,流露出自然放松的一面。 这反倒成了后来最珍贵 的影像。
他仅用2年度时间,就获得了独立制片奖。从1963年到他1987年去世,共创造了75部电影。 他拍的《帝国大厦》入选杂志《Nerve》评选的“史上*伟大的13部电影长片”。
音乐方面: 他为“地下丝绒乐队”创作了封面,这只“大香蕉”已经成了地下丝绒的标志。
还为滚石乐队《粘手指》创作了封面,这个裤子的拉链是可以拉开的,会露出内裤。
这两幅画风相似,都有很强的性暗示,因为他作为一个商业艺术家可太清楚什么元素能博眼球了。 他还出了2本书,而且书里的金句至今广为流传。
《波普艺术》封面 “我从来不崩溃瓦解,因为我从不曾完好无缺。” “一旦你不再想要某个东西,你就会得到它。” “危险中的美会变的更美,泥泞中的美会变丑。” “*撩人的吸引力来自从未相遇的两极。” “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把你当成谁。” “他们总是说时间会改变事情,但事实上你得自己去改变它们。”
06 他连自己去世后可以如何搞钱都计划到了。 遭遇这次刺杀后,沃霍尔身体状况一直没有完全康复。
被刺后安迪的八个器官遭到了严重损坏 于是, 一项关于回忆的收集计划在他的生活中被启动。 1974年,已是艺术圈超级明星的沃霍尔开始把他认为所有值得收藏的东西放进一个纸箱里,包括信件、书、剪报、便签、礼品、日常用品… 甚至是吃剩的小块披萨,统统装进棕色盒子,标注日期,封存起来,到他去世时,他一共积攒了612个箱子。 他把它们命名为“时间胶囊”。
《时间胶囊》 事实证明,他确实是在已故艺术家中能够展出的关于他的生活资料*全的人。 07 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离去了。 那一天,是2月22日。
在他的葬礼上,皆是皇室、政治家、富豪、电影明星、流行歌星等世界上*有名望的人。 拍卖行用了整整九天时间,才拍卖完他的部分遗产,估价高达7亿美金。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梦想,成为了有钱人。
而且他死后30年仍在赚钱。是基金会在帮他打理。 1986 年,他曾为伏特加瓶身创作过一副“沃霍尔”的画作。2014 年,伏特加就以此为原型推出了 400 万瓶 Andy Warhol 限量版。
2015年6月份,沃霍尔于 1962 年创作的《一块钱纸币》以 2000万英镑的价格售出。
最近,7月~10月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又在举办他的展览,观众络绎不绝。并且展览的主题是“成为安迪沃霍尔”。
似乎时代从没有抛弃过他。 尽管他的作品饱受争议。 “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 被波普艺术的研讨会的专家指责他 是对消费主义的“谄媚 ”。 但他也被评价为 “把握了商业精髓的艺术家” 。画作屡屡被拍出高价,作品的展览也受人追捧。 时至今日,关于他的争议仍然存在。 他本人早就对此作了回答。 “我的作品完全没有未来,这我很清楚。只需几年时间,我的一切将全无意义。” “我想成为一台机器,赚钱是一种艺术,工作是一种艺术,而赚钱的商业是*棒的艺术。” 所以我们今天谈“ 成为 安 ,*大的意义不是说争论他的作品,而是学习 他创作背后,作为一位生意人的头脑。 以及。 他从始至终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专注当下的人生观。 就像他去世前一周,在日记中写的:“做琐碎的事,很短的一天过去了,没有什么发生,我上街购物,回家电话聊天,如此,真是很短的一天。” 08 “一切皆美(All is Pretty)” “我从没见过哪个人是不美的(I’ve Never Met a Person I wouldn’t call a Beauty)”
沃霍尔有一个易被忽视的身份,就是电影导演。1963年夏天,他买了人生第*台摄影机,开始拍摄影片。1964年到1966年间,他完成了近500张动态肖像画,每个人3分钟,总时长25个小时,这就是著名的《试镜》系列。 工厂”的普通人。在这里,所有拍摄对象都是平等的,他们只被要求一个同样的动作:看向镜头。 SK-II 这支跨界广告片也致 敬了《试镜》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核心。 而此时,沃霍尔不再成为“银色工厂”里永远被注视的核心,他开始观察别人,打开相机让事情自然发生,然后捕捉下来。 他看到,有人紧张,有人落泪,有人怒目而视,有人目光四处游移。 也有人松弛下来,自然地喝起了可乐。 黑白胶片,纯色背景,没有配乐,《试镜》以每秒24帧的速度拍摄,却以每秒16帧的速度放映,这使得每个拍摄对象在一瞬间的细微变化都被放大了。 而在镜头“迫使”和放大下,他们释放了一种真实而生动的美,没有掩藏,没有躲闪。
《试镜》截图 SK-II的广告片也同样如此,SK-II的代言人和忠实用户们,没有多余的包装和修饰,直面镜头,直面那一瞬间*真实的情绪和感受,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大胆无畏地接纳自己。这样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美。
最近,SK-II还推出了首场灵感来源于《试镜》的主题直播:“美无止镜”。就像当年沃霍尔借助影像,SK-II也希望借助直播,将五十多年前的预言落地成一种实际的呼吁,一次重新的诠释:美不在一种既定的规则,美是始终直面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