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不仅是一种传统医学,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中医不仅是学医疗技术,更是在学中国传统文化。主动接受国学、国医的熏陶,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西学中”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其带来
西医学习中医,简称“西学中”,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医学教育模式。“西学中”发展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一直备受国家重视,2017年开始施行的中医药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西学中”教育培育了一批学贯中西的高层次人才,国医大师唐由之、陆广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沈自尹;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吴咸中;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等知名专家学者都参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学中”学习班,他们是“西学中”教育的优秀典范,对于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公益培训”,于2022年8月2日在山东省德州市顺利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生、护士参加培训。
会议上,国医大师孙光荣在致辞中表示: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按照shuji指引的方向,坚持中西并重,夯实中医药服务基础。扩大中医药服务阵地的重要举措,值得重视、值得学习、值得推广。基层西学中培训,是为了让基层西医诊疗和护理工作者,掌握中药的理发方药,成为新时代中西医结合的基层服务的主力军。
如何才能提高西学中的成效呢?国医大师孙光荣建议学员们做到、做好两个“坚定”、两个“掌握”。两个坚定,一是要坚定志向。要明白自己就是为了学会中西医结合,为基层人民服务的。二是要坚定信心。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努力才能求得真知。
两个掌握,一是要掌握中医临床思维。西医看病侧重于局部、微观、结构、静态,方法是有病毒消灭病毒,有细菌消灭细菌,发热就退热,腹泻就止泻。中医看病主要不是这样打靶式,而是侧重于整体、宏观、功能、动态,方法是正如明代李中梓所言“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中医、西医各有特色,各有优势, 各位以前学的是西医,在学中医,这个临床思维要转变,然后再结合。
二是要掌握德业双修的方法。一方面要继承发扬“大医精诚”的传统,要不以医术求财谋利,要先学四小经典,再学四大经典。通过拜师求教与独立临床积累经验, 提高认知水平,理解运用经典,要掌握适宜技术的适用对象和施治方法。特别是既能够治未病,又能治已病的安全有效的外治法要掌握好。另一方面是要掌握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当地气候变化、人文环境、自然生态、饮食习惯等特点,对“病的人”和“人的病”的影响。因为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而不是看化验单开药。只要做到、做好这两个“坚定”,两个“把握”。即使你是60岁才开始西学中,也一定能成为战斗在基层的人民好医生。
通过开展“西学中”专题系列培训,能够给临床医生广泛普及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非中医类别医师的中医理论思维能力,在学好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实践、多总结、多思考,做到知行合一。此次系列培训对推动中西医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深度融合有着重大的意义。不断加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提升临床综合诊疗能力。
专业解答课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