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沃思未来

心理学:探索人类神秘心灵世界的科学

作者:博沃思未来 来源:博沃思未来
2023年02月15日 更新

关键词:心理学 /01/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很容...

关键词:心理学 /01/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很容易让人误解的。与其他不同,它研究的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有些还正好是大家都熟悉且经常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令我们记忆深刻?什么样的事情让人高兴(或痛苦)?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爱聊政治时事?人为什么要自杀?意念能不能被植入梦中?……正因为人们关心这些问题,他们就会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证据,得出自己相信的结论。 很多时候,这些自觉的结论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说,心理学家就发现,青梅竹马的婚姻很难成立,婴儿并不是有奶便认娘,性格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等等。每当矛盾、怀疑、迷惑甚至气愤产生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经验和常识,还是该相信心理学的研究、证据和知识呢? 心理学这门范围涵盖着相当广泛的分支,这也就是人们会困惑着心理学到底做什么。拿起手边的英文词典,以“psych-”为前缀的词就多的让人眼花撩乱,心理学家自身对于某个术语的定语可能也存在着学术层面的纷争。 “Psychology(心理学)”这个词源源自于古希腊语psyche(意为灵魂或者心灵)和logia(意为研究和解释),两个词合起来就组成了这门最初的涵义, 而今天的“心理学”更为准确的描述是“心智与行为的科学”。
 /02/ 哲学与生理学之间的桥梁 心理学可是被视为哲学与生理学之间的桥梁。生理学描述和解释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生理结构,而心理学考察的发生在其中的心理加工过程及其如何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中体现出来;哲学关注的是思想和观念,而心理学研究的是我们怎样产生出思想和观念以及我们心灵是如何工作的。 有一种说法是,所有的科学都起源于哲学,起源于想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哲学问题,但是像意识、直觉和记忆这类问题,它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预示了心理学要想将哲学转变为科学实践有很长的路要走。 心理学系起初都是哲学系的分支,在20世纪后期,心理学才凭借自身的力量以利于科学的学术之林。 到了21世纪,心理学进入繁盛发展时期,它的主要分支氛围和思潮纠纷涌现。心理学的历史和所有科学一样,建立在后继者的理论和发现之上,当代心理学家仍然与许多的古老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学术研究领域的主题来源于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不同研究学派都对它们进行各自的解释, 心理学从哲学出发,经过行为主义、心理治疗、认知、社会、发展心理学等范围的研究,直到差异心理学。 心理学依附于哲学,所以其取向是思辨和理论性的,关注的是意识和自我这样的领域;另外,心理学根植于科学,所以强调的是检验控制条件下的感知或心理加工过程。 /03/ 神奇的心理学 同时期维也纳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依据对患者的观察和病史资料的长期研究,开始提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心灵的理论,他关注记忆、儿童发展和人际关系,这种“谈话治疗”一直延续并存在于今天的各种心理治疗之中。
 /04/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运动兴起,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通信和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为心理学家提供了有用的类比,用信息加工模型来深化多个领域的理论,例如注意、知觉、记忆和遗忘语言和言语获得问题的解决和决策以及动机。 认知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被称为精神分析的代替品,催生了人本心理学,更为注重人类生活的质量 ,关注从治疗疾病专项引导健康的人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心理学早期阶段主要关注于个体的心智和行为,而今天,却对我们如何与环境及他人互动更感兴趣;社会心理学应运而生,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格塔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同意了20世纪后半叶的研究步调,其研究揭示了许多新的发现,包括我们的态度和偏见、权威和服从以及我们具有攻击性和利他主义的原因,这些都与现代都市生活以及更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密切关系。
 几乎,每一个心理学分支都会设计人类的独特性的问题。 20世纪后期心理学被视作差异心理学的天下,在试图确认和测量人格特质以及智力元素的同时,心理学家们也检验了正常与异常的定义及测量方法,并着眼于我们的个体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环境的结果,还是遗传的产物。 /05/ 心理学:包罗万象的科学 留存到今天的众多心理学分支覆盖了心智生活以及人类与动物行为的全部内容,其研究范围又因与许多其他交叉而进一步扩展,包括医学、生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政治、经济和法律。 心理学是一个巨大的主题,它的发现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影响着群体中的我们,也影响着身为个体的我们,它介入了对社会的一般性讨论,也指导着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在其简短的历史上, 心理学带来的许多观念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能够理解自己、他人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更是探索人类神秘心灵世界的。 参考:《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第5版)》
PowersInside 在这里,我们探讨和你、和我都有关的日常心理危机,共同探索「心理」的隐秘角落。
相关资讯
家庭教育|孩子有这4种表现,暗示他内心缺乏安全感 儿童心理|孩子的出生月份,会影响智商高低?几个“高智商月份”,你家是吗? 成长案例|如何抚慰一个有艺术天赋的“高敏感小孩”? 把高敏感变“废”为宝,焦虑的孩子也能转危为安|家长必看 儿童教育心理学:帮助孩子更好的成就人生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