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渊学通教育

100万中国留学生的悲哀:我们如此优秀,却只是假装融入美国

作者:渊学通国际课程 来源:渊学通国际课程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5日

海外留学生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为什么中国学生总是无法融入? ...

海外留学生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为什么中国学生总是无法融入? 总有人把原因归结为中国人喜欢“扎堆”。这或许没错,但也未必是问题的本质。 今天,我们先用权威数据来观察留学生的现状,再看看中国学生似乎无法融入当地的原因。 1 留学生现状堪忧 根据22年4月份 CIC News的统计,加拿大21年接收了45万留学生。
图源:CIC News 其中中国留学生有10.52万!
图源:CIC News 而目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 数量已经超过百万!但是,这超过100万的留学生中,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悲哀:假装融入当地。
图源:新浪 熬夜刷剧?吃饭点外卖? 翘课?作业划水?每天宅在家里不出门,不和别人交流?每天沉迷手机、网络游戏? 很显然,这样的生活状态,在国外和国内真的没区别,可以说甚至没有融入当地... 但是,我们今天说的是那些“优秀高材生”。他们甚至也有类似的困扰。 2 100万在美中国留学生,70%的简历高度相似:良好的本科教育,惊人的英语分数,大机构的实习经验。他们严谨、优秀,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却一直生活在“次群体”中。
曾在《大西洋月刊》担任中国频道的一位编辑,正在筹划一系列和中国在美留学生有关的报道。这个来自加利福利亚的男孩,曾在昆明和连云港等地生活了数年,现在试图从一种比较微妙的文化角度来描述留学生群体: 他们在美国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是否会感到难以突破文化瓶颈的沮丧? 毕业回国后,他们的海外经历是优势,还是重新融入本土文化的门槛? 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我一直认为至少在研究生这一档上,中国留学生是生活在一个“次群体”(subcommunity)里。 这个次群体虽然在空间上从属于美国在校学生这个主群体,但其营造出来的“次文化”(subculture)和总体上流行的文化、奉行的价值观有诸多不同。 我并不是指中国留学生喜欢抱团,因为其他的次群体譬如印度裔和哥伦比亚裔的学生也总是成群结队。 3 这个次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 我的答案是:“总体上非常有计划、非常有目的性。”
让我们再看一位30岁才开始读研究生的美国人,曾经担任美国军方的合同雇员。他念了国际安全政策专业,毕业后跑到一家俄罗斯电台做记者,最近又辞了职,在琢磨非政府组织募资人的角色。 显然,他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稳定的收入,相信在中国的语境下很难符合对“年轻有为的常春藤毕业生”的期望。 你看,他30多了还在兜兜转转,还在找自己的兴趣点。 这个情况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难想象。 我在美国接触到的中国留学生,70%的简历高度相似:良好的本科教育,惊人的英语分数,大型机构的实习经验(但不曾全职工作),以及一份进入大型国际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的希冀。
应该说,在资源高度稀缺、竞争非常激烈的中国,能够在20岁出头交出这样一份简历的,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稀缺而狭窄的向上流动通道,决定了挑战者必须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次选择。 刚出生就要挑好幼儿园;小升初、初升高、高考,无一不是战役。 挑选本科专业,则要找有大批人走过并且证明能稳健进入社会中层的路径:经济、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炙手可热。 因为优质教育和职业资源稀缺,走错一步的成本太大,中国的年轻精英们已经习惯早做打算、标齐目标、直奔主题,剩下的从脚下到目标的路径不再是生活,而是通道。 机械化地将生活分解成任务,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或许会被肯定,甚至鼓励。 但若被放到另一个主流格调很不同的文化中,这种机械与严肃 则容易使人格格不入。

高度计划性带来的严肃亦会弥漫到一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譬如日常事务的处理,人与人的沟通。当目的性很强的生活态度和机械化分解生活的方式成为一个群体的特征,“次群体”与“主群体”之间的罅隙便会凸显出来。 我观察到的一个*简单例子就是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对待研究生课业的态度。 从发达国家出来的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院前大多有过几年的工作经验,因此在挑选课程和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对知识、经验的好奇,以及如何利用在研究生院进修的时间细化自己的专业方向,修正甚至颠覆自己职业的兴趣点。 但我发现,许多人因为没有经历过职场的摔打,还在把研究生当作大学的延续、甚至高中的延续来对待: 为了保证作业高分,不惜对答案;而对教授同一门课程不同导师的选择,则要参照上一届学生的得分情况。 在学业之外,大把的时间花在图书馆以确保考试可以得到高分——经过高考的我们都应该知道,那些曾经很熟悉的几何公式、化学方程式、生物细胞结构图,要花多少时间做熟,有多快就能忘掉... 写在最后: 当然,我的样本有限,观察到的行为差异也并非以种族和文化背景为清晰的分割线。 但这种总体性的状况仍让人感到忧虑: 大陆教育系统训练出来的尖子生,大多谨小慎微,短期的得失心重,目标性又强,生活节奏非常紧张,容易错过设定路径之外的选择和风景。

加微信咨询
渊学通程老师 @渊学通教育
微信号:Che******22

课程咨询客服

微信咨询
相关资讯
2025年牛津数学系招生数据+MAT*报告出炉! “读着读着,学校没了!”交大密院正式宣布停止招生! 2025年港大热门专业Con要求!国际生招生名额已定! 毕业即年薪百万!想进「投行」,大学得选这6类专业! 报!港大对A-Level学生增加入学测试!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