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Ken聊新留学 ” 公众号。 进一所大学,特别是大学,几乎是每个学生心灵深处的梦想。 但是,这样的梦想并非人人都能实现,甚至残酷地说,绝大多数人的这一梦想根本无法实现。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上大学真的那么重要?对此,你的观点是: 进不了大学就不能有所作为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 “忘掉哈佛与斯坦福, 上什么样的大学真的不重要!” 在美国,凡是走正常程序申请入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每年的二三月份,无不在焦灼、期盼的等待中度过。 而在这份焦急的等待中,渴望能够进入大学,无疑是引发人们焦虑的最重要原因。 最终能够进入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能够进入像哈佛、斯坦福这样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 据统计, 哈佛大学连续七年录取比例都在下降 。以2015年为例,共有34295名高中生申请入学,最终录取的学生数为2023名,比例仅为5.9%。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去年全美大约有340万毕业生。 也就是说只有0.05%的同学能从哈佛这种学校毕业,而且下文中的调查数据告诉我们: *受美国雇主喜爱的大学前5所,没有一所来自常青藤... 这就使人产生了一个疑问:上什么样的大学,真的那么重要吗? 对此,《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尼Frank Bruni 在出版的著作中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你去哪里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该书刚一问世,就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华盛顿邮报》更是用了“忘掉哈佛与斯坦福吧,在哪里上大学真的没那么重要”这样醒目的标题加以报道。 在这本书中,布鲁尼给出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了美国各个年龄段以及各个领域中成功者的故事,而这些成功人士并没有从大学获得过学位。
布鲁尼给出的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是, 他调查了《财富》所排列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前100名,在所有美国出生的CEO中,仅有30%的人进入的是美国常青藤盟校或者同类高水平的大学 。 比如,华特—迪斯尼公司的CEO艾格就毕业于一所小的文理学院伊萨卡学院,而且他本人也没有像其他高管那样去读一个MBA。 进入大学或许能够在自己未来的履历上增添一些教育世家的谱系,看上去引人注目。 但在布鲁尼看来,不应该仅只是去考虑进入“学校”,而是认真考虑进入“适合自己的那所高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1 大公司*喜欢录用哪些大学的毕业生? 布鲁尼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究竟是谁在追求“学校效应”?在他看来,对高校*为迷恋者,首先是家长。 他说,这类家长可以分为两类。 第*类是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占有优势者,他们迫切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学校从而占得先机。 对这些家长的殷切期望,布鲁尼表示理解。 而第二类家长,在布鲁尼看来,不过是追求个人的虚荣而已,如果孩子能够进入学校,家长会觉得很有面子。 其次,关心学生进入学校的就是老师了。 在美国,主要是指那些在高中专门为学生提供入学帮助的辅导员。 因为职责所限,特别在美国的私立高中,有多少人进入大学是衡量他们工作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他们可供炫耀的资本。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人们痴迷于学校的现状呢? 布鲁尼提出,或许改变可以从雇主那里开始。在过去,雇主总是愿意招聘那些学校毕业生,但现在情况已经有所转变。 布鲁尼采访了不少雇主和风险投资人,听取他们所认为的*佳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人都告诉布鲁尼,他们*关心的是一个应聘者的经验,而不是他们毕业于哪所大学。 而这一结论与《华尔街日报》在2010年9月13日所发布的一个调查相吻合。 那份调查的问题很简单:招聘者在招收新聘人员时,更愿意招收哪所大学的毕业生,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招聘者眼中的大学排行榜。 在这份大学排行榜中,位居前五名的分别是: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普渡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 这些全部是公立大学。它们虽然都是很好的大学,但却既非常青藤盟校,也非通常意义上的大学。 这些大学大都有很多分校,即便是它们当中*好的分校,在全美的排名也都在40名开外。 这一数据实际颠覆了人们想象中的“进入好大学,就意味着会有好工作”这一观念。
2 人的价值并非由大学所决定 在布鲁尼看来,“学校效应”实际上给予了那些十七八岁的孩子意想不到的压力,因此这里的*大受害者还是学生本人。 2014年,布鲁尼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了一门课,为此作了一线的调查。 在大学中,很多学生把生活看作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仿佛是一个又一个的铁环在等待着你跳进跳出,而进入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布鲁尼表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校竞争当中,然后又把精力投入到下一个竞争——如何找到工作之中,反倒恰恰忘记了应该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四年*值得去做的事情上。 谁也无法否认,一所大学能够给予毕业生很多无形的资源,但更不会有人反对,唯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经年之后才能使一所大学成为学校。 换句话说,无论在哪所大学,你都需要努力。 而被大学拒绝、进入了非大学的人,或许更该如此。 正如《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所说,有一个人曾经申请普林斯顿大学被拒,后来进入了北密歇根大学——这所大学的排名在全美200名之外。 但他经过个人努力,成为星巴克的CEO——他就是舒尔茨。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哪怕你曾经被大学拒之门外,只要你足够优秀,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和梦想,无论上什么样的大学,未来你都能事业有成! 3 大学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但不止于此
如果看过美国喜剧励志电影《实习生》,稍加留意,应该会注意到一个细节。 当招聘人一边匆匆赶路,一边询问追逐在身边的大学毕业生“你哪个大学毕业?”时,他耳边传来的都是常青藤盟校的简称或者特称,如哈佛、耶鲁等,当一个学生刚开口说自己来自University of……(连大学的名称都还未说完)时,那位招聘人直接打断了说:Next(下一个)! 这一细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即便是在美国,人们对那些非大学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歧视。 当然,故事的结局颇为反讽,也颇具励志效果,在两个小组的抗衡比赛中,由主人公比利和尼克这两位非大学毕业且又严重超龄的人所在的小组胜出。 我想说的是,学生的梦想不能止于大学。 我们要教育学生拥有梦想,懂得努力的方向,争取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我更想说的是,每所大学各有不同,也可以千变万化,但社会只有一个。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化的社会将成为检验所有大学毕业生的大熔炉。 虽然我们不必非要用世俗的成功与否来衡量所有的人,但至少我们要明白:大学,只能是梦想开始的地方;社会,才是考验一个人聪明才智,能够让人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Rejection was arbitrary. Rejection was surviv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