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赢了,我把命还给你。” 这是13岁女孩留给妈妈的最后一句话,随后直接从17楼跳下。 近日,微博实时博主侠哥说的一条微博冲上了热搜。
不到1000字的叙述里,可以看到, 她的妈妈本来有三次机会可以救她…… 第一次,放手,让她成为自己。 第二次,肯定,让她活得自信有力。 第三次,拥抱,让她知道自己被爱着。 不少网友被触动,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们迅速在帖子下面留言。 “人是社会产物,家长有时候也是被大环境搞的心焦。” “为什么以前的家长很少鸡 娃,现在把孩子搞成抑郁症的,逼死的,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吧。” 有网友的评论说道: 更多这样的孩子们, 正在我们身边默默忍受着成长的痛,但是没有人发现他们。 在下一个悲剧出现之前, 谁能第一时间救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 01 第一次机会: 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 在侠哥说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粗略勾勒出女孩的家庭背景和氛围, 三岁开始,就被妈妈带着上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 于是,她擅长英语、数学、钢琴、主持…… 在外人眼里拥有“ 完美人设 ”。 她就像被控制的提线木偶,一直被母亲安排、选择。 她很“完美”,但没有自我。 如果女孩妈妈一开始的时候,能明白 : 放手,让她成为她自己 ,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很常见 ! 他们替孩子规划好了一切,让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规定前行。 可是,孩子的想法和喜恶长期不能彰显,不仅不能让他变得优秀, 只会让其陷入“ 习得性无助 ”中。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 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 这样的孩子,就算小心翼翼的长大成人, 在以后的人生中依旧可能难逃“半空折翅”。 2021年3月,就读于美国埃默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张一得, 自杀身亡,年仅19岁。
讽刺的是——张一得自杀的消息传到中国时, 他的父亲还在自家农庄里开设茶座,分享如何培养学霸儿子的心得。 没有出事之前,一得表现堪称完美: 托福首考114分,阅读口语双满分; 获得了工园杯足球杯赛MVP第*名的*; 杜克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 一得在去美国留学前,写给学校的自荐信里,也这样如实地写到: “ 他讨厌农村,他向往城市,他不希望被展览的生活, 他想拥抱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鸡娃”的父母,出发点都是好的。 或许,他们深知“不够优秀”意味着要“遭多少罪”。 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复制品, 更不是自己不如意人生的“接盘侠”。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 他们有着不同于父母的成长经历,有自己的喜爱和厌恶, 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性格特点。 “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 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的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 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有力量的。 02 第二次机会: 肯定,让她活得自信有力 “女孩13岁时,一次单元测试的失误,本身女孩自身压力就很大,一路上面对妈妈喋喋不休的责备,看着身边其他同学投来异样的眼神,她低声恳求妈妈不要再说了。 没有想到,就是这句话, 让妈妈更加无法接受,她以为孩子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向自己顶嘴了,于是更加大声的斥责这个女孩。” 在打击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脆弱、自卑、抑郁…… “不想吃饭就别吃了。” “跟你说过多少遍,怎么还错?” “你是没脑子吗?” “哟,考个95分就了不起了?” “别以为今天过节我不打你。”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一字一句,并非本心, 却含沙射影、伤人无形。 语言不会伤人,却是诛心*厉害的武器。 知乎上有一个 “ 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父母沟通 ”的讨论。 点赞*高的博主分享了一段经历: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 父母只要坚信自己的孩子是的那一个, 任何的比较、对标都是无意义的,便不会再求全责备 。 父母的言语,可以让孩子坠入深渊,也可以将孩子托举起来。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积极权威期待 , 意思就是说, 如果你想一个人变得更好,那就鼓励他 。 北大心理学作家武志红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起自己从小的家庭生长环境。 他的父母不过是普通的农民, 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也遇见过很多挫折。 可是无论他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他的父母都相信他。 相信他会克服困难、会成功、会出人头地。 他笑着分享了一个趣事: 他出生的那天,家里刚好挖出来一块红色的玉, 有些迷信思想的父母认为:那是很好的预兆,这个孩子长大一定会出人头地。 取名“志红”,就是因为那块红玉。 父母对他的信任不是一句简单的“我相信你”, 而是他们在养育他的时候,发自内心的信任。 他说,他能走那么远,从农村到北大,和父母有很大关系。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 这种联系就是: 你怎么定义孩子,孩子就怎么定义自己 。 健康的自尊,是孩子培养出“我能行”的信念的基础。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 才能培养出 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学会使他们 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才能 取得 良好的学业* …… 03 第三次机会: 拥抱,让她知道自己被爱着 “ 回到家后的女孩,生平第一次和妈妈大声吼了起来,把这么多年自己心中的压抑和憋屈,全部喊了出来,可以说是声泪俱下。” 女孩一直以来都是“听话懂事”,她的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反手给了女孩一个耳光。 我们会痛、会悲伤、会难过、会生气、会失望…… 都是身体为了“保护”我们而制造出来的。 负面情绪很多时候总会被“妖魔化” , 可只有当一个人界限被打破了才会发出警告 。 感觉和情绪是想警告我们, 有人跨越了我们的心理界限 。 这个“保护者”是*直接的、*有智慧的。 女孩是在用情绪向妈妈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 如果妈妈看到了女孩焦灼、恐惧、悲伤,给她一个温柔的怀抱。 让她可以安静地将情绪流动出来。 或许,上面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可女孩没考好,她却将自己的焦虑也一并发泄在了孩子身上。 “我那么辛苦,你怎么还能考砸了?” 父母将所有经济资源、注意力资源都给了孩子, 就会不自觉在孩子身上索取更多。看似无私的背后却藏着让人无法喘息的控制欲。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容器, 而不是让孩子来承载父母的焦虑。 真正父母之爱: 是放手,让他成为他自己; 是肯定,让他活得自信有力; 甚至只是一个拥抱 , 让他知道无论他是什么样子,父母都爱他。 真正父母之爱: 不是偏见与傲慢; 不是期待与执念; 孩子并不是父母意识的延伸,而是独立的个体。 真正父母之爱: 是点燃 孩子的内驱力和价值感 ,这也是所有教育之路的使命。
写在最后的话: 也许有人会说,太迟了, 你现在剖析这一切,已经太迟了。 不,从来不会太迟。 这个世界依旧有很多像他们一样不被看到的孩子。 小思也想以此提醒父母们: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之上的10%。 你看到的他: 也许是不敢在公众面前说话; 也许是脾气暴躁,无法融入集体; 也许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叛逆; 别忙着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或许,他们只是用他们的方式在“ 求救 ”。 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首先, 尊重和接受孩子所有的感受 ;父母不必接受孩子所有的行为表现,但需要接受并理解他的感受。 其次, 做孩子*好的听众 ;好的坏的,开心的不开心的,都要让孩子愿意跟你诉说,给他一个倾诉的通道,做他情绪的容器。 最后, 识别孩子的感受并进行确定 ,这样才能在孩子遇到困惑时,能适时的给予梳理解答。 积极正向的回馈才能让孩子放下防备,打开自己! 想要识别孩子的情绪? 不妨来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扫码测一测 帮您“温和坚定”的守护孩子的心灵边界!
通过测试,你可以与孩子的表现互相参照,增进对孩子的了解。 如果,你想更深入的挖掘分析孩子情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妨与我们的家庭规划师进行一次深度的交流,为您拨开重重迷雾,重获幸福感。 PowersFuture